【鸣家】吴景娅:暖男、知心兄长、周到后勤、有技术含量的炊事员……

吴景娅

2020-08-31 17:00:00 听新闻

我们工作队这些人能一起来扶贫,一起走到金溪,也是难得的缘份,既是兄弟,更是同道之人,当然要彼此关照、爱护……

四、暖男、知心兄长、周到后勤、有技术含量的炊事员……每种称呼都是他以心换心获得的……

在采访余小波的过程你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谈自己的时候,他便是三言两语的简洁。但只要一谈起他们金溪镇的驻地村第一书记们,他们工作队的“扶友”们就滔滔不绝,会给你介绍谁是“实事书记”、“点子书记”、“背包书记”、“就业书记”、“电商书记”、“爸爸书记”……说他们才是最辛苦、最有奉献的人,他们日常吃住都在村里,难得回一趟镇上。从扶贫事业而言,从比他们稍为年长的兄弟情而言,保障他们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自己都是应该的,份内的。

“我们工作队这些人能一起来扶贫,一起走到金溪,也是难得的缘份,既是兄弟,更是同道之人,当然要彼此关照、爱护……”余小波是个诚恳人,更是团队中的暖男一枚。

7余小波与他的扶贫战友们战斗在第一线.jpg

余小波与他的扶贫战友们战斗在第一线

他说,作为一名驻乡工作队队员,可能没办法像第一书记们那样去冲锋陷阵。但却可以努力做好第一书记的后勤保障工作,让他们能够全力以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这也算是为脱贫攻坚出力。也是他这个兄长当仁不让的职责。

去年5月,金溪直逼高温,他却发现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整天关着窗,房子里闷热得如同蒸笼一般,晚上哪里睡得着觉?他仔细观察才发现,刘昶一开窗便正对一座养猪场,在盛夏,恶臭袭来可想而知。于是,刘昶的窗是开也不是,关也不是。他本人也不吭声,不愿给工作队添麻烦,只有夜夜辗转难眠。余小波还发现,像这样第一书记苦熬高温住宿条件的人还不止刘昶一个。他着急了,第一时间向工作队领导反映了该情况,并建议给他们的房间装上空调。在获得批准后,与另一名工作队员王晋多方奔走、比对和挑选,最终选择一家性价比较高的空调店购买了空调,及时地为这些战斗在前线的第一书记安装。除了夏天的降温设备,冬天他又为他们准备了烤火炉。要打好战,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一样都不能少。人的状态便是最好武器,他不能让前线冲锋的人疲惫上阵。

“小波确实替我们想得周到,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也让我们第一书记安心扎根在村里工作。”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这样说。

不仅如此,余小波还想到第一书记们平日总是走村串户的,十分辛苦。一个人住在村里,伙食方面往往都是应敷一顿是一顿,长此以往,身体也会被拖垮的。因此,为了改善大家伙食,他与同驻乡工作队的另外两名队员杨进廉、王晋商量,决定运转起工作队食堂。经常充当炊事员,给队员们做饭吃,让第一书记回来打打“牙祭”。如果遇到周未他没回家,更会把所有没回家的队员召集起来,坐在能坐十五六人的大圆桌上吃“团圆饭”。他一直牢记工作队领导的交待:让冲锋陷阵的第一书记们吃好吃饱,便会少想家。

那个放置着大圆桌的地方就是他们这些远离家人的“扶友”们共同的家。他做的回锅肉、泡椒鸡杂总会让“扶友”们唇齿留香,记忆深刻。一顿饭下来,他们除了犒劳了胃觉,也在为精神充电,彼此交流各村的扶贫消息、经验,提出问题,研究对策,学习、宣传有关扶贫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畅谈建议……他们的饭吃得意味深长,效率超高。

“小波既是炊事员,又是宣传员,每次周末回到驻地都有可口的饭菜。而且饭后大家还能一起畅谈一周来在村里的扶贫工作心得,让我们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有他在工作队,真好!”金溪社区第一书记时杰仍念念不忘他们在一起的好时光。

多好啊,这些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汇集在一起,为共和国的伟大事业奉献他们的青春。他们在其中不但收获了艰辛却美好的成长岁月,也收获了人生难得的真挚友情……

就在采访的过程中,余小波不断接听着金溪那边某位第一书记急切的电话:他家里有事,要麻烦小波兄长帮忙照顾……

采访快结束时,时针指向了20点40分。余小波下意识地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深情款款地说:我的那些“扶友”们又踏上火车前往黔江的金溪了……他在惦记他们,更在祝福他们。他与他们,共过艰辛,渡过沧海,一杯酒,一声兄弟,怎能忘……

责任编辑:

鸣家简介:

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传媒专业硕士指导教师,为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创委会主任,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重庆女性文化促进会会长。曾任中学语文教员,后主要从事媒体工作,曾担任重庆晨报文化娱乐部主任,新女报传媒集团副总编兼健康人报社总编,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西南大学传媒学院硕士论文答辩导师。

 已出版散文集《镜中》《与谁共赴结局》《美人铺天盖地》《温柔的西部》《山河爽朗》和长篇小说《男根山》等。为《重庆传》的策划、组织者和主创之一。曾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天津文学》《作品》《散文》《散文选刊》《美文》等报刊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曾获得重庆首届散文大奖,重庆文学奖,中国西部第一届、第二届散文奖,第四届中国冰心散文奖。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602410261@qq.com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