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吴景娅:一滴水的脚印辛苦却坚定……

吴景娅

2020-08-23 07:00:00 听新闻

一年零七个月,人生中短暂的时光,对人类成长漫长的历史而言更只是火花一闪……

二、一年零七个月、584户、300万电商销售额、350套校服……一滴水的脚印辛苦却坚定……

3余小波带着金溪的孩子上重视、逛解放碑.jpg

余小波带着金溪的孩子上重视、逛解放碑

这些数字不是天文数字,神秘而深奥,令人读不懂,它们都与余小波有关。如果非要用一些形象的东西去比喻,它们便是余小波一年零七个月,在黔江区金溪镇度过的日日夜夜所收割的麦穗与玉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虽然去之前,余小波对金溪镇有着资料上的了解。但面对黔东南这个乡镇的贫困,仍很是吃惊,更感到自己来扶贫来对了,来得及时。这的确是脱贫攻坚中的一块硬骨头,他不来啃,谁来啃?他天生便是喜欢挑战的人……

金溪,虽离黔江区中心才20多公里,但仿佛是两个世界。金溪的地形呈“筲箕”形状,山高坡陡,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5亩,且85%以上属坡耕地,其中田1.11万亩、土1.84万亩,真正的“九山半水半分田”,老天爷耍着性子不赏饭吃,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2014 年底,全镇GDP仅占全区0.6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838元,6个村居被确定为新一轮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便有587户2157人,贫困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区贫困户的2652元、低于全市4381元。20%的贫困户未通公路,其内生动力也严重不足,“老弱病残”人口特征明显,因病致贫率高达62%,文盲半文盲占比高达10.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8%。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便是金溪镇的现状。金溪哪有哗啦啦的金子在流动,它被确认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余小波经常看到许多山民背着山峦一样底窄口大的背篼,月明星稀从家里出发赶到场上,又至月明星稀才返回家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只是为卖一点点自家种的农产品或山货,哪里能赚什么钱啊?那种无奈又黯然的眼神也像山峦一般压在余小波的心坎上;再比如养蚕,在他的家乡垫江,早已实现了机械化,蚕农们哪需要起早贪黑来伺候那些小祖宗。但金溪的养蚕人仍沿习传统的方法,累死累活,脱贫致富仍还只是传说……

一年零七个月,人生中短暂的时光,对人类成长漫长的历史而言更只是火花一闪。但余小波与他们的驻乡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们,却在这短短的时间中,走遍了金溪的8个村和社区,584户贫困家庭一一访到。他还记得2019年的春节,他们一行人走了两小时,爬上金溪镇最高的雷家山去慰问一贫困户。那路真是天路啊,陡而险,还冰霜交加。如果一脚不填,滚下山来,后果不敢设想……

但就是因为走访到了每一个金溪的贫困户,他渐渐在心里绘制了一张详细清晰的扶贫地图,更准确地在这张地图上标识出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为金溪的脱贫使上自己的劲!

首先,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座交通畅通的桥梁。

对于帮助像金溪这样深度贫困的地区脱贫,岂能靠一己之力,一方之力?必须是大兵团大部队的集中火力,共同作战,其中必须得有人能各方沟通协调。余小波便是这样的角色——

他要协助工作队队长和联络员协调做好重庆市卫生健康委43个帮扶成员单位,来金溪开展扶贫的遍访、回访工作,与第一书记做好无缝衔接,确保帮扶单位来金溪开展活动的圆满完成。做好成员单位帮扶活动开展情况的台帐记录,推动成员单位与贫困户“一对一”建立爱心结对帮扶机制,做好成员单位和各级领导与金溪镇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及时地把金溪镇及贫困户所有的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向成员单位报送、传输。

这些工作与忙碌,全不是显山露山的,全不是轰轰烈烈的,全不像诗歌或图画般的美与抒情,那么琐碎,庸常,鸡毛蒜皮。但它们却是扶贫中必须有的环节,必须有人去做,热心肠、无怨无悔地去做!

金溪有福,遇上了余小波这样甘为垫脚石、螺丝钉、润滑剂的人!这样的人并不好当啊,或许做了一大堆事情,却未必报得出辉煌的账单来,地地道道吃亏的角色。但余小波从不这样想,他没有时间去盘算个人得失,他在快马加鞭!因为,他又把自己的第二个角色定位为第一书记身旁任劳任怨、眼明手快的助攻手。

在脱贫攻坚这个国家行动中,进住到每一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无疑是跳跃起来,呯地一声,决绝扣球的主攻手。但得有人替他们传球,有人为他们观察全场的谋篇布局。

只要工作队的领导与第一书记需要,在余小波的字典里便绝无N0,加班加点到深夜也会高质量完成各类文件和相关材料的撰写,认真核实相关数据,让工作队领导与第一书记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有用、必须的情况,对症下药,提前谋划经费开支的安排。

他更不以自己身处“副驾驶”的位置就当一天和尚,懒懒地敲一天钟敷衍了事,他时刻把自己送到头脑风暴的中心去上天入地,围绕工作队脱贫攻坚的工作积极出点子、想办法,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工作队长、联络员、各驻村第一书记的沟通协调,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给予提醒,促其尽快解决,及时研究帮扶工作有关事宜,确保扶贫工作的每一环节顺利进行。

4余小波带着金溪的孩子上重视、逛解放碑.jpg

余小波带着金溪的孩子上重视、逛解放碑

这些似乎只用几行文字便能描述的事情,做起来并不比攀登喜马拉雅山容易多少。

比如,2019年的8月,当地的脆红李熟了,铺天盖地的产量,让人欢喜让人忧。好多农家都眼巴巴指望着一年一季的脆红李给他们带来哗啦啦的银两来改善日子……。余小波、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每一个人,谁读不懂这些乡民渴求的眼神?!他们积极联系各家帮扶成员单位,发起“脆红有礼爱心购”去吸引消费者。不久一切都敲定。买家在约好的地方,等着他们用车送脆红李过去……万事俱备,东风却不听调遣,事先说好的运输车偏偏出了问题!酷热天,脆红李不能错过“嫁”出去的吉时,买家也不能傻等……余小波与他的领导、战友们急得心子都要跳出来了,只有去过五关、斩六将,逢山开路,逢水架桥,终于把这一批脆红李送到它该去的“婆家”。那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啊,现在回忆起,余小波还会作惊作寒,在他们的扶贫工作中,这样箭在弦上、迫在眉睫的事太多了,哪个环节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会全军覆没。

想想吧,余小波他们接手时金溪商城线上线下的交易额才6万元多一点。从6万到达300万元是不是一个神话?但这300万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而是余小波他们这般如履薄冰、想方设法、积沙成塔一步步干出来的——为了促使金溪农场增加销量,帮助农户更好地销售农产品,余小波组织了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43个成员单位巡回开展金溪农产品推广体验活动。每次活动他都会认真策划,考虑如何布展以及许多琐碎的细节,让金溪的农产品花红柳绿地去打动千百个消费者的芳心,两情相悦,利农利市民,才使金溪农场电商平台的影响力、知名度渐渐有了大幅度提升。可以说金溪电商平台交易额能闯300万元的大关,余小波功不可没,里面蕴含了他太多的智慧、汗水和不眠之夜:他们在金溪设立收购点,建立冷冻库、专门开辟了贫困户的农货板块,并联系好顺风快递进驻金溪镇,山里的货可以清翠欲滴、新鲜亮丽地到达主城,一解村民们几百上千年来农货难以出山的忧愁。

提起金溪被服厂,这个对于金溪镇而言的重要企业,也留下了余小波奔波的足跡:他负责这一扶贫车间的宣传、文化打造,起草商业合同、订单函去帮助被服厂拿到更多的订单,解决更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今年疫情稍有缓解后,他便积极去帮助该厂的复工复产。那又是一系列需要细致又耐心来开展的工作,因为技术师傅来自湖北,有个别人是闻之色变,内心拒绝。他便与厂里负责人一道,严格把控开工的安全关,口罩、红外线测温仪、洗手、吃饭问题一一落实。开工的第一天便对二十多位工人进行了安全培训,并做好尚未复工工人的心理安抚,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分期分批复工,这是为大家的安全与健康着想,也是科学抗疫的需要。

因为他们是来自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身靠着30多个有医疗背景的成员单位,所以余小波与他的战友们觉得一定要用好自己独有的优势,来帮助当地老百姓“脱病致富”。或许是地处高寒山区,不少的山民都患有肺结核,还有些山民已病入膏肓,却一拖再拖……金溪镇长春村王华胜五岁的女儿心脏有严重问题,却茫茫然不知该怎样去就医。余小波和驻长春村第一书记田杰了解这一情况后,迅速联系上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把孩子送到医院后,由专家仔细诊断和会诊,亲自做了手术……看着现在活蹦乱跳的孩子,不擅言辞的王华胜总会喃喃地对人说:感谢驻乡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他们都是好人些,大好人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虽然余小波与诗人艾青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艾青用胸膛写出来的澎湃诗句,余小波也在用自己年轻的热情抒写着——他从心灵深处爱上了金溪这片土地,总想为它多尽一份孝,多管一些“闲事“。所以他给了自己第三个定位:“爱管闲事”的扶贫队员——

一次吃饭聊天中,当地金溪中心学校校长提到现在学生校服穿了好多年,都已破旧。前些时,有一个红樱桃的公益组织捐了400多套。但对全校八百多学生而言,还差350套。也就是说还有350位学生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穿着崭新的校服站在操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或校级大会,而他们仍会穿着破旧校服“异类”地站在那里,与庄严的时刻格格不入。

满桌说者无心,余小波却是听者有意。他被深深地刺痛了!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将心比心,完全能体会到那些穿着破旧校服孩子们的感受……他想起大女儿穿着漂亮的校服推开家门来去匆匆的样子,她可能从没有去纠结过一套校服意味着什么?校服,对重庆主城区的孩子来说,可能都不会对它有所敏感,去感慨万千。穿破旧了自然就换新的,有什么难度?而且绝对是全校统一,谁还缺一二套校服穿?!但,对于边远山区的孩子,要穿上校服并不那么容易,一般都得靠别人的捐献,所以全校各个年级甚至各个班,款式色彩往往都不一样……正因为校服来之不易,对学生们而言愈是蕴意无限——它意味着他们蒸蒸日上的精气神,他们与山外的孩子一样充满希望的人生……校服再不只是单纯的物质,已升华为精神的标志:它会让孩子们高傲地昂起自己的头,成为认真学习拼搏的某种动力。

余小波开始行动了!他把自己的想法给派出单位市计生协的领导做了汇报,也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市计生协向金溪镇中心学校捐赠了价值7万元的校服350套。这些校服设计得非常漂亮,由红白蓝三色组成,很像天空、大海和孩子们红彤彤的小脸。穿在中心校学生模特儿的身上,美轮美奂!

余小波心里还有他的“小九九”。他将这350套校服指定由金溪被服扶贫车间生产,在解决学生校服难题的同时,又帮助扶贫车间解决了订单难题,实现了双赢。嘿嘿,多“狡黠”的余小波。目前这350套校服已经生产完毕,待学校有重大庆祝活动时,孩子们再穿上崭新的校服。余小波对这350套校服用心用情之深,外人未必真正了解或理解。但他对自己算是一种交待了,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孩子是一种交待:离开金溪时,他还没来得及看见这批校服穿在孩子们的身上。然而他可以想象到,在蓝天白云的武陵山深处,一群精灵般的孩子穿着崭新的校服在阳光下奔跑、嬉闹。笑声翻山越岭直抵他的耳畔,他们的兴奋与自豪就是那校服中红彤彤的色彩,光芒四射,锐不可挡。他这个扶贫队员,他这个当父亲的人真的好欣慰!

责任编辑:

鸣家简介:

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传媒专业硕士指导教师,为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创委会主任,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重庆女性文化促进会会长。曾任中学语文教员,后主要从事媒体工作,曾担任重庆晨报文化娱乐部主任,新女报传媒集团副总编兼健康人报社总编,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西南大学传媒学院硕士论文答辩导师。

 已出版散文集《镜中》《与谁共赴结局》《美人铺天盖地》《温柔的西部》《山河爽朗》和长篇小说《男根山》等。为《重庆传》的策划、组织者和主创之一。曾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天津文学》《作品》《散文》《散文选刊》《美文》等报刊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曾获得重庆首届散文大奖,重庆文学奖,中国西部第一届、第二届散文奖,第四届中国冰心散文奖。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6024102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