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吴景娅:中国医生

吴景娅

2020-02-12 07:00:00 听新闻

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一座座峰峦般的英雄凯旋而归,更是身体康健、笑容满面的父亲、儿子、母亲、女儿、兄弟和姐妹返回家园。

这些天,我一直想写一首诗:《中国医生》。但试图了几次都无法下笔。很多时候,大悲无言。汉语言突然变得乖张,哪里还听我的驾驭?而素日满腹花红柳绿的辞藻也早被现实碾碎,诗歌太轻了,华章更为滑稽。只想长啸,像狂风一般对着天地间乱吼一气。

ab78896e-7629-47fe-945d-c70651a5acf3.png

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金晨璇在防护服上写着“金晨璇,加油!” 本人供图

那个午夜电话应该是在初五吧。我鬼差神使地突然拨了一个电话,打给在武汉前线的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科主任李琦。一打过去才发现已是凌晨两点了,立马挂断。但微信那头,李琦主任问:吴老师找我有什么事?并说,他们刚刚开完会,马上要去病房有急诊。看到微信,我心里五味杂陈。凌晨两点我们都休息了,很平安。可以很舒服地躺下。但,有人还在开会,还在心急如焚,还在抢救人……我的心蜷缩在一起,在想,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啦?

平常的时候,真觉得他们与我们差不多,吃喝拉撒睡,也会发牢骚,痛苦、哭泣。但,一到了关键的时刻,他们转身,披上白大褂,披上战袍,瞬间就变成了超人,在我们生死存亡的危难前筑起万里长城。

他们是一群替我们挡箭的勇士!

他们有他们的神性,是老天派给我们的天使!

其实很久以来,我们大众是缺乏对医护人员这个群体的了解、珍惜与敬爱的,就像我们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一样。一棵树从树苖长成大树是多么艰难的过程,需要雨露、适宜的风、岁月的包容,关键是不能被人兽攻击、砍伐。而医护工作者的成长、成熟、合格,同样是这样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打磨。钟南山也不是横空出世的,是多少岁月的历炼才让他如同一块金子闪闪发光。拥有这些合格成熟的医生护士是我们的福份。他们是我们一座座城市乃至我们国家的栋梁和定海神针,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宝贝!

只是,我们许多人未必好好掂量过这个群体的份量,以及对于每个人生命的意义?尤其是当我们没生什么病,或没有疫情威胁之时,竟会忽略、轻视、诽谤甚至伤害这个群体。

aef692172a184383aade855410b7e722_副本.jpg重庆垫江区,医务人员进村为乡亲测量体温并对重点地区返乡人员进行排查。万难摄

我曾做过八年多重庆《健康人报》总编辑,愈深入这个行业,愈与医护人员打交道,愈发现 中国医生其实早就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一群人,很少有哪个国家的医生像他们这样劳累、受委屈、痛苦,收入与付出不匹配,甚或倒毙在某些患者的刀下!中国医生一直在创造一种职业奇迹……并且,大多数的医护人员纯正、良善,依旧是希波格拉底誓言的忠实信徒——

我们社会不是动辄就爱谈论“成功”二字吗?我们说谁谁很成功,多是以他赚了多少、当了多大的官,或发表了多少论文来作为标尺去衡量。但,我曾经听到许多医生说,他们的成功,就是抢救和医治好了多少病患!一次与重庆市人民医院麻醉科的江春秀主任见面,她喜气洋洋,像撞了什么大运。问她才说,今天我很有成就感哩,又把一个病患从阎王手中抢了回来!!!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麻醉这个环节在医院有多重要?她与她的团队注定是不被人记得的幕后英雄。她很清楚这点。但寂寞者依然有自己的喜悦来支撑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听着她兴致勃勃地述说自己的成就感,肃然起敬:人间什么都可以失而复得,惟有生命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拯救一个生命的成功,太恢宏了。可惜这样的恢宏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他们自身的工作和生存状态如何呢?中国医生哪里是面对疫情时才超负荷工作啊!他们早已是一年365天都扛着一个超人般的工作量在葡伏前行。中国医生太累了!累程已很久了!不少医护也是疾病缠身。只是我们总觉得他们应该就是铁壁铜墙,打不垮,拖不垮……重医附二院的妇产科专家孙江川给我讲,她看门诊每天有一百四五十个甚至更多孕妇,怕浪费时间,自己只得不喝水,如要上厕所都一路小跑;还有,我去重医附一院看唐小葵的专家门诊,那个狭窄拥挤的空间,呆几分钟我都觉得空气很糟糕,有一种窒息感……却不知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呆在那样的工作环境里,面对一潮又一潮的病人,其中还不乏传染病的患者,她是怎么受得住的?她是怎样做到坚守自己的“上甘岭”,不恐惧、不三心二意、不退缩的?!难道一种职业信仰就会把一个普通人变得有神性?难道答案仅仅这么简单?!

他们确实也都是人。我的朋友一缕春风这次作为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大年初一她便在医院的发热门诊部排查了100多个打工返乡的人员。其中有两位疑似病例。转送到县医院去,便有一例确诊。身处如此高危的工作环境,最初的她仅仅是靠一件白大褂、一只小小的口罩护身。她也很害怕啊。所以,当晚上女儿给她通话,她泣不成声地告诉女儿,如果妈妈出危险,银行密码要记清楚。她长得非常漂亮,长发飘逸,喜欢穿着布长裙去异域逛逛,回来写出优美入心的旅游札记。她非常爱自己的先生和女儿,爱热腾腾的生活,怎么舍得抛下这一切?!但她到现在仍在那个乡镇医院排查疑似病人,只是多穿了一件防护衣,多戴了一个护目镜。她知道,穿上白衣的那一天起,便不能与自己的职业责任讨价还价。这也是她来到世上的使命!

910cdb6a38e248ac8dac15a1f999db88_副本.jpg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负压病房更衣缓存间,医护人员在进行手部消毒。龙帆 摄

其实,医生最痛苦的还不是流汗流血、与家人的离别……令他们痛彻心扉、寒心、落泪的莫过于——被本应是战友的患者误解、埋怨、伤害,甚至是杀戮……

面对这群经常为我们民族、为我们每一个人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我们真的要懂得感恩,不能采取实用主义,过河拆桥。否则,在中国还有谁愿意来当医生?还有哪个医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来当医生?!

我们的确容易遗忘。总是在灾难袭来、死神威胁时,把所有的赞美慷慨大方的献给医护工作者,乃至把他们推到神的位置。我们会感动、会感恩戴德!但是,待一切风平浪静,我们便忙着去载歌载舞、奔波于名利场,把那些流汗流血、甚至牺牲的人抛之脑后……比如当时在非典疫灾中牺牲的医者,我们还记得起几个?忘我奉献的医者,我们又记得起几个?我们会对歌星、影星的名字倒背如流,为什么记不住这些民族英雄的名字,我们在奉行和推崇怎样的价值观?!

如果牺牲者得不到应有的铭记,奉献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就会鼓励贪生怕死、患得患失的人遍地丛生,而让英雄们洒泪长叹!我们泱泱中华,不该是这种不知好歹的国度,否则何以解释我们能够延绵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我们能波澜壮阔地世世代代勇往直前,不正在于这片土地上一直回荡着扬善惩恶的国风吗?!

我们必须记住一个个冲锋陷阵医护人员坦然的面容,他们告别家人无畏逆行的背影;他们在面临倒下去同胞时崩溃的恸哭,他们与家人通话时颤抖的声音,他们的害怕、脆弱、无助……皆因他们与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的凡人。

向他们致敬当然是必须的动作。但,我们能否促进一部法律的诞生,从法律层面来保护我们这些最可爱的人?!使他们无论是平时还是危时都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成为我们的盾牌,成为共和国熠熠生辉的盾牌!他们在保护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保护他们;他们在保护国家的时候,国家也应该保护他们。这才叫人间正道,这才是岁月静好,这才能够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我还想说,谁是医闹,谁就是我们社会的公敌!每个公民都不能对伤害医护人员的人和事袖手旁观!多一个医护人员,我们就多一道生命的防卫线;少一个,就少一道。这样简单的算术题,我们人人都应该会。我们还应该算得出造就一个成熟合格的医生护士需要的时间。14亿中国人会愈来愈需要医护人员,我们输不起时间……

我们的勇士从鼠年的开启便踏上危途……立春了,一切的等待都将会有回答!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一座座峰峦般的英雄凯旋而归,更是身体康健、笑容满面的父亲、儿子、母亲、女儿、兄弟和姐妹返回家园。那时我们共剪西窗烛,再话重逢时。摘掉口罩,狠狠地拥抱!

图片来源:东方IC

责任编辑:

鸣家简介:

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传媒专业硕士指导教师,为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主席团成员、散文创委会主任,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重庆女性文化促进会会长。曾任中学语文教员,后主要从事媒体工作,曾担任重庆晨报文化娱乐部主任,新女报传媒集团副总编兼健康人报社总编,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西南大学传媒学院硕士论文答辩导师。

 已出版散文集《镜中》《与谁共赴结局》《美人铺天盖地》《温柔的西部》《山河爽朗》和长篇小说《男根山》等。为《重庆传》的策划、组织者和主创之一。曾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天津文学》《作品》《散文》《散文选刊》《美文》等报刊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曾获得重庆首届散文大奖,重庆文学奖,中国西部第一届、第二届散文奖,第四届中国冰心散文奖。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602410261@qq.com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