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杨悦:称职而非完美的母亲

2019-05-27 07:00:00 听新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妈妈也不过是普通人,哪怕再努力再用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57461637317270231_副本.jpg

世上只有好妈妈,而没有完美妈妈。很多妈妈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追求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妈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妈妈也不过是普通人,哪怕再努力再用心,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妈妈不可能每一样事情都做对,妈妈也不可能满足孩子的每一样要求。妈妈不过和孩子一样,是个凡夫俗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并且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在年华默默流逝的岁月中,妈妈难免会有说错做错的时候,有让孩子伤心失望,甚至觉得受伤的时候,这也不过是人性的一方面,生活的一部分,不用太放在心上。多想想美好明媚的一面,心自然明了,日子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追求完美是一种负累。尽心尽力足矣。并且,即便你全力以赴地追求,也绝对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不如一开始就放轻松,只求更好,不求最好。

我也曾经为一些鸡毛蒜皮而自责,觉得自己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不够用心,不够尽责。女儿七岁的时候,她一周去一次的芭蕾舞学校进行正式演出前的最后一次彩排。我想我的职责就是准时接送她。当然平时上芭蕾舞课的专用紫色小挎包不能忘记带,里面裝着香槟色的跳舞鞋和粉红色的小舞衣。还得带一瓶半升的带气的矿泉水,免得孩子渴着。结果到了演出剧场的入口处一看,别的孩子都扎着清一色的芭蕾舞发髻,活脱脱一个个可爱的小天使,干净俐落,清爽俏皮;就女儿一个人披头散发,站在一群精心打扮的孩子身旁,显得那么的不合群,不合时宜。当下,我内心有种感觉,在德国当妈妈不容易,稍不留神就犯错误了。整个芭蕾舞学校大大小小所有的孩子中,就女儿一个人没有扎头发,那一定就是我个人的问题了,我暗自思付。一些没有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约定俗成或者规矩,对于我们二十几岁才来德国的人,就难免不懂。对于整天忙忙碌碌的我来说,要么粗枝大叶看漏了通知上的注意事项,要么就是疏于询问和交流,所以不得而知。当时孩子们急急匆匆簇拥着进入后台去彩排,家长不能入内,把门的人又不是女儿的老师,我连跟老师解释道歉的机会都没有。我悻然开车回到家里,把彩排和演出时间表重新阅读一遍,没有看见彩排时需要扎发髻的提示啊。只说了演出当晚要提前做好准备,扎好髻子再过去。后来我无事自己瞎琢磨,既然没有粗心大意地看漏什么,通知上面的确没写要求彩排扎发髻,所以前几次彩排的时候,所有孩子都披头散发,像一个个小鬼。而最后一次彩排意味着要像上台一样打扮和准备。这就是Probe(彩排)与 Generalprobe(总彩排)的区别。其他家长要么自己从小就在德国学过芭蕾舞,或者大女儿侄女儿之前学过,有过总彩排该怎样打扮的经验;要么就是通过与别的家长交流或事先咨询老师而得知的。总之一句话,我事先不懂得不知道,也压根儿没有想过需要去询问什么,所以疏忽了细节。那天接女儿的时候,已经月上中天。她头上扎着油光水滑的髻子,熠熠星光下,红脸蛋尖下巴的她,小眼睛扑闪扑闪的,活像童话里的小仙子。看来,老师没有责怪她。她自己更没有意识到“与众不同”的尴尬与难为情。嗯,很好,我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但心里依旧内疚,假装若无其事地问她:“谁给你扎的头发啊?好看哦,宝贝!排练怎么样啊?”她嫩声稚气地回答:“老师给我扎的。排练蛮好玩的,妈咪。”我仔细观察她,没有一点点不开心、受委屈的样子。于是我宽慰自己:天下哪有事事都做对的母亲呢?或者应该说,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来,我才真正地宽解了自己。当时的我,歉疚失落的成分更多。

57466782688094386_副本.jpg

德国冬天的圣马丁节,也就是孩子们提着自制的灯笼,先在老师的带领和家长的陪同下结队游街,然后孩子们再三三两两结伴去挨家挨户去唱歌讨糖的节日。这当然是我自己通俗的总结。这个节日的来历、宗教意味和现实意义不是我现在想描述的重点。我想讲的是自己出错的故事。两次都与灯笼有关。灯笼每一年都不一样,均是在幼儿园或小学上课时,由老师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手工作业。灯笼凭一只塑料杆提着,塑料杆前方是一个小灯泡,放进灯笼里照明。女儿还坐在童车里被推着去游行的时候,有一次灯泡坏了,我没有及时发现,也无法及时去买新的,结果只好提着一只瞎灯笼去游行,心里只有那么不是滋味了。怎么当妈的?连只灯泡都搞不定,我自责道。看见别人家孩子小手里的一只只灯笼荧光闪闪,争奇斗妍,我唯一的安慰是:女儿当时年纪小,懵懵懂懂的,坐在童车上扭过来转过去,东张西望,被周围的人群和五彩缤纷的灯笼吸引了注意力,就是顾不上看自己面前的瞎灯笼,完全没有察觉她亲娘的低级错误,让我侥幸过关,阿弥陀佛。第二次,就没有那么容易蒙混过关了,女儿当时还不懂得责怪妈妈,但她的哭声就是对我最大的责备。

聪明人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瞎灯笼事故常常提醒我做事情要用心,要提前准备,和事前检查。第二年灯笼节前,我一口气在超市买了三个灯笼杆,有备无患,实在不想再体验瞎灯笼的“魔幻”经历了。结果是,灯泡没有再坏过。备用的灯笼杆一次也没有派上用场。其实,那一次不止我们一家提着瞎灯笼,但的确是“凤毛麟角”,当时也顾不上去交流,不知道别的妈妈是否也觉得自责,还是根本就不以为意,不就是个灯笼吗?何苦小题大做。

第二次我又掉链子的时候,女儿已经是小学生了,懂事了,可以自己提着布袋和灯笼去唱歌讨糖了。这一年的灯笼节,游行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一片晴空。哪知天有不测风云,游行完后,下起了蒙蒙细雨。女儿提着新做的“灰鼠”灯笼,兴高采烈地与好朋友结伴去邻居家讨糖,其中一位孩子的家长陪护着她们。我感觉甚是放心,留在家里做饭,完全没有留意当晚变天的天气预报,更没有想到要在纸糊的灯笼上套个透明的塑料袋(比如没有使用过的透明垃圾袋)以防万一。这样的塑料袋既防水又不影响灯笼的光芒。不一会儿,女儿哭兮兮地回来了,她的“灰鼠”灯笼被雨水浇湿了,“灰鼠”的耳朵和手掌不知去向。女儿哭得好伤心啊:“我的“灰鼠”,我的“灰鼠”,她的耳朵没啦。手也缺啦。眼睛也看不见啦。”我赶紧安慰她:“耳朵还在,耳朵还在,你看,掉到“灰鼠”肚子里去了。”女儿一看,果然耳朵还在灯笼里,她的哭声立马变小了。我一边安慰她,一边试着将功补罪,将她心爱的“灰鼠”接过来,抱在怀里,小心翼翼地试着用干爽的餐巾布擦拭干净。幸亏“灰鼠”的大圆脸蛋是用透明的紫红色蜡光纸做成,比较防水。只是脸庞耷拉变形了,本来粘上去的灰耳朵只剩下一只,幸亏落在了肚皮里。我把耳朵粘上去,把掉下来一半的眼睛粘牢实,可惜掉落在路上的黄手掌找不回来了。我只好安慰说,她现在的“灰鼠”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因为她只剩下一只手掌了,故名“独掌灰鼠”。

648340070865698822_副本.jpg

当初让我愧疚和自责的事情,经过时间的过滤,变成了女儿成长记忆里有趣而难忘的一幕。孩子从一岁半进入幼儿园,到10岁小学毕业,前前后后参加过七八次游行活动,妈妈犯错的两次,无意之中成为了“传奇”,变成了讲不完的故事。每次我看见挂在书架上的“独掌灰鼠”,都会抚摩一下她伤残的手臂,和虽然皱巴巴、却依旧微笑着的脸蛋 (她还保持着当初的表情,没有被雨水洗刷掉),歉意地对她说:“对不起哦你,灰鼠,忘记给你穿雨衣了。”

女儿慢慢长大了,她会对我提出批评,她夸张地说,我出门从来不准时。前不久,她和爸爸约会看《星球大战》,之前我带她去看小姨。结果上车的时候,先生电话上说时间安排得太紧了,女儿也在车上唠叨,让我很不高兴。痛定思痛,我跟女儿约定,允许她事先提醒我,上车之后不许啰嗦。我也汲取教训,尽量在孩子建议的出门时间之前就整装待发,以身作则,做个遵守时间的妈妈。

女儿有时候遗憾地说,你要是早点送我去学骑马就好了,那我现在的骑马水平就会高很多了,说不定还会障碍跳马和一些马上技巧了。我想让她尽早地明白,妈妈不可能样样都让她满意,事事都符合她的心思。人的要求和愿望是不断变化着的。于是我微笑着说:“宝贝,以后你自己当了妈妈,不一定比我现在做得更好哦。你的孩子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比你现在更多哦。所以你不要挑剔,而要惜福,要感恩。不要要求妈妈什么都做得让你满意。”女儿自知理亏,又不愿意听我长篇大论,就说:“我知道了哈,妈咪,你不用多说了。”其实,我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孩子课外活动学什么,见仁见智,没有什么是必须的,也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按家长的时间精力和钱包来安排,也兼顾孩子的身体条件、天分才能和兴趣所在。做母亲的,可贵之处是那一份慈母的情怀,和那一片无与伦比的爱心、关心与耐心。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的成长,予其必要的聆听、安慰和指引。热汤热饭,接来送往,殷殷嘱托,谆谆教导,足矣。不追求完美,而追求快乐和幸福。因为不完美,才留下故事,留给后辈改进的空间,让他们去做得更好。

在我看来,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比考试分数和比赛名次更重要。后者也许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而前者,可能是日后亲密关系和幸福生活的基础,虽然前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熊掌与鱼可兼得也。

图片来源:东方IC

 

推荐阅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人生有味是清欢——2018故乡行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602410261@qq.com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