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杨悦:人生有味是清欢——2018故乡行

2019-05-14 14:00:00 听新闻

2018年探亲之旅完美收官,享受了浓浓亲情,重温了绵绵友情……

1.jpg

三苏祠里的苏东坡塑像

2.jpg

与父亲杨武能教授同游眉山三苏祠

2018年探亲之旅完美收官,享受了浓浓亲情,重温了绵绵友情。品尝故乡美食,故地重游成都文殊院与重庆罗汉寺,参观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四川博物院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拜谒眉山三苏祠,感觉收获良多,带着满足与不舍回到德国,旅途中的情景仍不时浮现脑际。

回国第一站是深圳,公私兼顾,带女儿游览了锦绣中华,让这个在德国成长的中国少女体会和感受一番古老的中华文明,我们自己也变身为孩子,热切地猜测那一个个景观,自豪地盘点曾经去过的“锦绣中华”。

兄长开车带我们寻访宋少帝陵和清古炮台遗址,没想到深圳赤湾港附近藏着一座宋代陵墓,渺小、冷清、寒碜、寥落,与别处壮观巍峨的帝王陵墓全无可比性。这位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被元军一路追杀到广东崖山,“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左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幼的宋少帝跳海而亡,这个“不幸生在帝王家” 的可怜孩子年仅八岁便葬身海底,这便是“崖山之后无中华”之说的由来。

古炮台坐落在赤湾一座小山丘上,居山面海,正对伶仃洋,是清代的军事重地,鸦片战争时期的海上屏障。小广场上立有林则徐塑像,寄托着后人对他的尊崇与敬仰。左炮台是十二门炮台中唯一幸存下来的,遗世独立在和煦春风中。锈迹斑斑的炮管,破败的士兵屋残基,低矮的炮台围墙,予人沧桑之感。此时春光正好,游客寥寥无几,参天古树散发着蓬勃古意,令人神清气爽。

3.jpg

深圳赤湾古炮台

在成都生活的两年,我最爱去的地方是始建于隋朝的文殊院,迷恋那里别具一格的建筑,挺拔茂密的古树,朗朗上口的楹联,俨然不同与琐碎的日常生活,让人如沐春风,不知不觉陶醉其中。

进门处的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笑天下可笑之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端庄静穆,与普贤菩萨常侍佛祖左右。不同人适合不同的修心法则,读经诵典,静坐冥思,磕头烧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只为舍弃贪嗔痴,放下贡高慢,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聆听阅读2500多年前存于世的智慧头脑遗留的经典,是缘分,是福气,更是收获,获得“佛眼垂青”,犹如文殊院正殿牌匾上书写的这四个黑底鎏金大字。多年前偶然抬眼瞥见它,便难忘记,以后每次都去重寻它,抬望眼,凝眸仰视。

岁月无声地流逝,不同时间瞧见,心得亦不同,冥冥之中自有机缘,人与人之间无缘不相逢。

踏进寺庙的人形形色色,各有所求,向往平静超脱,贪求名利权情。向外求,哪怕求佛祖,亦是不可得,诚如《金刚经》所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文殊院把金玉良言装裱在镜框里,悬挂于黑色廊柱,无言教化有缘人。一圈走下来,一字一句默诵,仿佛上了一堂户外修心课。随手拍下其中一句:“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小事赖众谋,大事需独断。”听来不似佛语,倒像儒道铭言。滚滚历史长河中,儒释道早已水乳交融。入理入情,养心养人即为道。

成都让我倍感熟悉和亲切,与亲人们在“薛涛洗笺”的望江公园散步,父母以前就住在公园旁边的川大校园内,每次回国探亲的必游之地。在闺蜜推荐下第一次游览了冷清的大慈寺和热闹的太古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商铺鳞次栉比,与亲人们小吃小酌,摆老龙门阵,盈盈笑语中思恋故亲。

4.jpg

四川省博物院

去年回国时,携父亲女儿参观了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关于爱的情书­——潘玉良绘画世界”展,大饱眼福。此番赴成都,与父亲不约而同想去四川博物院揽胜。电视片《国家宝藏》与《如果文物会说话》是我们父女俩共同的心头好,美好的东西永流传,属于未来,属于世界。

我暗自思付,省博的哪三件文物将入选下一季的《国家宝藏》呢?该有一件张大千先生的作品吧。省博是收藏“五百年来一大千” (徐悲鸿先生语) 书画与印章作品最多的博物馆,特别是张大千先生耗时两年零七个月于敦煌精心临摹的壁画让人仿若身临其境,流连忘返。佛像神情迥异、百态千姿,或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阖眸凝神;或反弹琵琶于云端,衣袂翩翩;或偏袒袈裟,朱唇含笑,款款行来 ……

那一幅幅仕女图,引人美好遐思,《柳荫仕女图》(1939年),美人倚石而立,身旁柳树“万条垂下绿丝绦”;《蕉荫仕女图》(1945年) ,美人背影示人,娉娉婷婷,神秘莫测;《簪花仕女图》(1946年) ,美人头戴簪花,手持纨扇,侧身玉立。这幅大千先生于敦煌归来后创作的仕女图,仿佛沾惹了一丝菩萨气息,面若满月,慈眉善目……

一直让大千先生念念不忘的《拥衾仕女图》(1946年) 也藏于川博,在大师生命的最后时刻仍魂牵梦萦着这位睡眼惺忪、拥衾沉思的绝世佳人,不知伊人飘落何处。当大千先生的长子终于从台湾来到这幅画前时,不禁喟然长叹:终于可以“家祭告乃翁”了,《拥衾仕女图》就在先生的故乡,在人来人往的四川博物院。

省博之所以成为收藏大千先生作品最多的宝地,得益于先生“遗落”于故土的家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慷慨捐赠。每逢参观博物馆,瞧见那些无私捐赠者的芳名,或鼎鼎大名,或寂寂无闻,都令我心生感佩,美属于未来,属于世界,不是一句空话。

5.jpg

与父亲杨武能教授同游四川博物院

眉山三苏祠是我向往已久的朝圣之地,苏洵、苏轼、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里占据三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990年大学毕业,随父母妹妹同游普贤洗象的峨眉山和岷江边上的乐山大佛,与三苏祠失之交臂。

少年时代,每逢暑假,在火炉重庆,在川外新建的楼房里,母亲教我背诵一首又一首的唐诗宋词,在诗风词海的清凉中度过一个又一个炎炎夏日。

苏轼是我最喜爱的豪放派词人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抬头仰望浩瀚星空,发千古之问,文思与哲理辉映,慷慨高远;“大江东去,浪淘尽……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周郎的勃勃英气,“既生瑜何生亮”的郁郁寡欢,尽在不言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 郎情,妾意,生离,死别;醉一回,梦一场,醒来枕畔泪两行;爱过是苦,爱过是福,爱过方知情重,别后才感怅惘……

苏轼是地道美食家 (川人俗称“好吃嘴”),那入口即化的“东坡肘子”便是他的“杰作”。岭南本是蛮荒之地,被贬至此,他聊以自嘲、自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开心一天,不开心也一天,何必、何苦。

离开眉山后苏轼兄弟再也没能回到故土,“吾心安处是吾乡”安抚了他自己的心灵,也慰藉了多少远离家乡的游子。想不开也要想得开,过好眼下每一天,这便是苏轼精神、苏轼情怀。

苏轼与佛印和尚交往的故事令人捧腹,充满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趣味,大词人常被名禅师“教训”得哭笑不得、心服口服。一日东坡学佛颇有心得,不禁沾沾自喜,提笔写下五言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洋洋自得中派遣书童送予佛印,哪知佛印大笔一挥,反手写下硕大一个“屁”字。东坡看后勃然大怒,马上乘船过江质问佛印。只见禅门紧闭,上贴佛印手书: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东坡乍看,当下顿悟,自己的修行被一个“屁”打回了原形,唉,又输给佛印一局。面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八风”而如如不动、心如止水,谈何容易。

6.jpg

眉山三苏祠

父亲也是苏轼的推崇者,他喜欢把苏轼比作“中国的歌德”,认为这样类比简单明了,容易让外国朋友了解和记住苏轼。苏轼歌德两人确有共通之处,都是了不起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我伴父亲同游三苏祠,在这座苏氏父子出生、成长的故园里观景、品茗,聆听导游小姐的悉心讲解,瞻仰留存至今的千年古井和传说中苏洵手栽的黄荆树。

从家有五亩园的三苏故居到占地百余亩的“三苏祠博物馆”,千年时光仿佛一瞬间。历经朝代的更迭,兵火的洗礼,风雨的侵蚀,时代的冲击,湮没、修葺、焚毁、重建,如今的三苏祠寄托着后人对先贤的景仰,对文化的传承。

离开成都那天,兴冲冲去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不期而遇《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世界真小,去年夏天刚游览了庞贝古城,竟在这里重逢,温故知新。

终于见到金沙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箔”,仅CD光盘般大,薄如蝉翼,精美绝伦。三千年前的遗珍长年淹埋于泥土,一朝得见天日,便光彩照人,名动天下。2005年,“太阳神鸟”从众多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象征中华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所有文物。

探亲之旅转瞬即逝。犹记初抵的夜晚,与大学闺蜜漫步深圳湾,海风徐徐,天上没有星光,水面倒映着斑斑虹霓,美不胜收。

临行的夜晚,与中学闺蜜在重庆照母山森林公园徜徉,直到街灯慢慢熄灭,路人渐渐散去。开车下山穿过新建的“星光隧道”,那点点星光,璀璨晶莹,一闪一闪,迷乱了双眼。头顶星光,与伊人喁喁私语,任凭晚风吹乱秀发。

一边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一边是游学、创业、相夫教子的家园;一边是血浓于水的至亲、一起成长的伙伴,一边是母女连心的孩子、相濡以沫的伴侣;一样的爱恋,一样的亲近,一样的弥足珍贵,一样的牵肠挂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jpg

金沙遗址博物馆

8.jpg

展柜中的“太阳神鸟金箔”,20克,0.2毫米


鸣家简介:杨悦,四川外国语大学德国语言文学学士,曾任教于华西医科大学。与杨武能合译《格林童话全集》(译林出版社),与王荫祺合译《少年维特的烦恼》(收入河北教育出版社《歌德文集》),2019年出版《悦读德国》(四川文艺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留学德国,从勤工俭学到自创公司,业余笔耕,以独特视角关注德国文化与社会生活,发表文章170余篇,博客点击量逾百万。现为德国《华裔报》“悦读德国”专栏作者,德国逸远慈善与教育基金会理事。

杨悦.png


21号新版_副本.jpg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125294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