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王永海: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无价瑰宝杨家埠木版年画

王永海

2019-03-20 07:00:00 听新闻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供人们在过年时张贴,故名年画……

QQ浏览器截图20201021102022.png

 

QQ浏览器截图20201021102649.png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供人们在过年时张贴,故名年画。早在宋代就有关于年画的记载,但宋、元、明时期没有使用“年画”一词来指代新年张贴的民俗画,根据王树村先生考证,“年画”正式命名起于清代,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瓮斋老人李光庭著《乡言解颐》一书中有“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的记载。

微信图片_20201021102147.jpg

神荼 郁垒

这是中国最早的门神,两位门神皆身穿斑斓战甲,手执大锤,怒目圆睁,民间俗称大锤将门神。神荼、郁垒是大舜帝主管司法及狱典的两位大臣,也是大舜的两个义子,他俩是中国司法制度的创立者。门神年画寄托了劳动人民希望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精神需求,表达了广大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般观点认为最早的年画起源于门画。门画最早约萌芽于秦汉之际,时逢除夕便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及虎、鹰以驱鬼魅不祥之物。《风俗通义·祀典》中有“画虎于门,鬼不敢入”的记载。而《礼记·丧服大记》则记载:“君释菜”,郑玄注释为“礼门神也”。

QQ浏览器截图20201021102053.png

年年有余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吉祥图案,寓意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图中,肥头大耳又白又胖的娃娃抱着大鲤鱼,目不转睛望着观众,十分可爱。“余”和“魚”谐音,故曰“年年有余”,一般为炕头画。这幅年画刻版,为乾隆时作。

杨家埠木版年画几百年来一直植根潍县(现为潍坊市寒亭区),生存繁衍在以杨家埠为中心的地带,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影响十分巨大。这两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孕育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影响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发生、成长和年画的艺术风格。有形的自然环境和无形的人文环境相互交织,促进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业的兴起和兴盛,形成了山东半岛上的一颗文化明珠,成就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无价瑰宝,是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信仰及民族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种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融汇而成的民族智慧。

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01021102116.jpg

寿比南山

年画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古人画长寿老人,常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民间年画图为额部硕长、童颜白须、笑容可掬的老人,故又唤作“寿星老儿”、“南极仙翁”。正如人们所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比喻人的福气向东海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般长久。

杨家埠木版年画植根于民间,土生土长,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淳朴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它盛于明、清年间,衰于民国,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朝洪武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已具工艺基础,工丽缜密,古朴雅拙。在绘刻方面,一方面取法于宗教木刻画,另一方面取法于明清画本小说、绣像插图。清朝乾隆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商品化程度达到了鼎盛期,杨家埠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年画产品行销大半个中国,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形成三足鼎立,成为名嗓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市。

微信图片_20201021102002.jpg

四季平安

玉堂富贵——春:富贵玉壶春瓶内插牡丹、玉兰、海棠花,旁边有古鼎、寿石、花篮、葫芦,寓意高古、长寿。

荷花宜男——夏:双耳寿花瓶和花篮内插荷花、绣球花、宜男草、洛阳花等,前置花筒插珊瑚、拂尘、画卷;高足盘盛佛手和石榴,寓意长寿、多子、乐以忘忧。

黄花傲霜——秋:竹节花瓶架上瓷胎竹编鱼篓尊插菊花、秋葵。前置美人肩瓶插秋海棠;瓜果盘盛葡萄和萝卜。萝卜上画面,具有地方特色。潍县盛产萝卜,秋季采收,清脆可口,人人愿吃,有“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的美誉。

梅开五福——冬:鬲形器中插梅花、山茶、下面有寿石与栽万年青和兰花的花盆,寓意福寿双全。

杨家埠木版年画内容广泛,有反映各地风土民情的风俗画,有寄予闲情雅致的山水花鸟与飞禽走兽画,有益于说教的民间传说故事画,有劝世立德的讽刺幽默画,有鼓舞斗志的时事新闻画,还有具有实用价值的地图和行业歌诀画等。杨家埠木版年画种类繁多,按题材分,有山水花卉画、珍禽瑞兽画、吉祥画、风俗画、神话传说画、小说戏曲画、百戏娱乐画、祈福迎祥画、辟邪保平安神像画、时事幽默画、生产劳动题材画等;按张贴部位分,有门神画类、窗帘画类、中堂画类、条屏画类、炕头画类、实用年画等。

微信图片_20201021102125.jpg

 

郑板桥墨竹图

 

清朝古版原版拓片,这幅板桥墨竹图,画好字妙,是绝佳难得的艺术珍品。

画绝——郑板桥,杨州八怪之一,世称诗、书、画〝三绝〞,尤擅竹兰。墨竹四条屏,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创作,时年61岁。当时,郑板桥官至潍县七年,“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版绝——郑板桥墨竹四条屏木刻古版,在清朝末年,由当时杨家埠最大画店——〝西恒足〞画店,根据板桥墨竹图原图,由顶尖雕刻师创作,雕琢精致,刻工精湛,是世上仅存的一套郑板桥墨竹四条屏古版。解放后,该套古版被杨家埠木版年画社作文物收藏。在此之前,因体量大、拓印费时费工,且受资金限制,基本上没有拓印。本次年画社解封,拓印200套,为绝版限量拓印,每套单独编号。

手艺绝——古法木版水印是中国特有的复制工艺。杨家埠木版年画社依靠非遗传承人陈克红女士特有的古法木版水印技术,刷墨铺垫,摩挲映画,原始作品的艺术美感均完美再现,构成了美轮美奂的“潍坊第一拓”。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别具特色,所有环节均为纯手工制作。年画艺人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以便进行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工序,最后进行印刷。年画印出后,还需要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使年画更加生动自然。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杨家埠木版年画销往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瑞典等世界各国,深受藏家喜爱。

微信图片_20201021102130.jpg

图/文 王永海

责任编辑:

鸣家简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文昌文化特约研究员,中国网络电视台公益广告制作中心艺术委员会委员,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家埠年画保护协会主席,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社长,荣获潍坊市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称号,潍坊市工艺美术行业突出贡献奖,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优秀非遗专著获得者、山东省艺术科学类著作二等奖获得者。

从事民间木版年画工作二十余年。在木版年画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作品获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外宣产品金奖,参与编撰《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等,发表著作《杨家埠木版年画雕刻技法》、《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策划并主持山东省艺术科学类重点课题《画乡杨家埠风情图卷》,主持山东省艺术科学类重点课题《杨家埠年画生产性技艺保护》。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602410261@qq.com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