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大窗:说说李苇凡的诗

2018-12-20 14:00:00 听新闻

印象里,跟苇凡见过一次,交流不多,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记忆……

VCG21402611245_副本.jpg

印象里,跟苇凡见过一次,交流不多,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记忆。他略显瘦削本分的身影,和执着于诗歌的读写,有点像我进入中年之前的那段时光,所以说到他,就渐渐的生动了起来。近些日子集中细读他的诗歌,满怀欣喜的进入平淡安稳的诗境中,我这才跟他热烈的交流,像一个长镜头,把苇凡和我推到山水丰沛的城市,乡村。我的眼前,他丰富而质朴,三缄其口的内心滔滔不绝。
 

他写的几乎全是日常场景生活,他放低身姿,在生活的丛林里漫步。在不同的季节里登山听雨,在暮色里,在艳阳天,嗅梅花,看昙花,乘秋风出逃;在他日日走过的路途上,意想不到潜伏着这么多新奇的冒险。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清洁工,梳理自己的脏腑,疏离混浊的过去,亲近干净的灵魂。在接近美好和向善的过程中,挣扎艰难者比比皆是。偶尔因为喧嚣的人声,烦心的琐事,常常借郊游,借闲走山林逃逸。读着这些诗歌,我仿佛看见一个寻找温暖和甜蜜的人,一些细微的迷人的快乐,镶嵌他诗歌的边缘,从而冲淡了人生的悲愁。“不经意间,一抬头/繁星已经撒满了头顶的夜空/把我身体里的灯盏,一齐点亮了”“而且有,且只有一朵/安静,喜欢索居/它微不足道的忧伤也让火车带走了”…… 我喜欢这些诗行间泄露的光芒,在残缺寒冷的日子里,总有不断攒动的火苗,照亮我们卑微而珍贵的人生——

于千山万水中,迁徙,或者安下身来

不悲伤,不妥协,不违背我心

天下之事任他去吧,我且退居鹿门

渔樵耕读,过艰难的日子,像日月山川初孕我

这是我热爱的事业,虽不合时宜

却甘愿为之受诸般苦,甚至献身

——节自《晨光初现》

只有在周末,我才到这林子里走一走,

小民的生活,逼仄,仓促,身不由己,

更逞论诗情画意。

不过是甩一甩膀子,活动一下僵硬的脖颈。

在这林荫道上,那么多的人,和我一样,

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弓腰驼背。我们已无热血,

我们素不相识,我们,相视一笑,

晚春,一个极其难得的晴天,无花,

日光从乱叶间穿过,照亮人间。

——《晚春》

VCG21401437108_副本.jpg

苇凡的诗歌不矫情,不刻意抒写宏大的话题,与某些夸张做作的写作相比,他显得平实而有依托,能让人品味出平凡生活的质朴力量。在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中寻找精神灵魂的栖息之地,这就是苇凡作品的意义所在。在苇凡的诗歌世界里,草木顽石都怀有无限感慨,他的语气透着祥和,虔诚,词语是内敛的,但又透着无限消息,类似于进入一片辽阔的摄影天地,引人随之悲喜。在他的诗歌中,世上那么多容易走失的人,人们前行着,往往迷失在某处,或在某些事件中被重复撕裂;他们伸出手去挽留和修正,捡拾散落在途中的时光碎片,艰难拼凑完整的自己。山水虫鸟,植物季节,干旱荒芜,时光秉性,莫不率性入诗,但你读到的分明是他内心的版图,诗集的卷首,似乎确定了基调,不解决旱情,注定此生干枯,而在孤独中蓄养和主动积极的态度,才是诗人所笃信的大方向。

总是想,这个长夏

能够多留一些孤独的时间,给自己

蓄养旱情,然后任由它

把自己一步一步,逼向死角

好让我有勇气,拿起铁锹,把板结的身体翻一遍

以找出陌生的土块,湿润的矿层

就像可以从这干涸的空气里,拧出些水来

然后浇灌一遍,每天

……

——节自《旱情》

苇凡诗歌的技巧,在于举重若轻,言在此而意在彼,先言他物以引所吟之辞,诗句轻松自如腾挪辗转,读者往往享受其表层的述说之下的深度开掘。苇凡诗歌语言干净,收束,却能做到境界开阔,读其诗疏朗有致,在他的节奏里,读者是游走自如的,所见是多维的。作为诗人的他,正在由传统向更新颖更完善的艺术挺进。

最近喜欢看湖北画家肖蓝。苇凡的诗歌创作跟他的绘画异常相似:都反映出内在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总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独思、冥想,围绕个人生活的环境及经历进行创造,记录自己周遭的生活,记录个人生命的历程。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落漠、孤寂、空旷的场景,他多采取隐喻手法,对城市化和现代化抒写作为人类的情怀;或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探索生命的意味,在表面的平淡中,蕴藏惊奇的诗意和想象,作品因而耐人寻味。

多样的苇凡,有的诗气势灌溉而下,不容你少有喘息,陡峭而霸道的勾引你。

实在是喜欢窗外那一池春水

有心愿,有涵养

绿,且深

有多深?

有一次沉溺那么深!

——《春水》

VCG21400968412_副本.jpg

这首诗几乎是即兴的,苇凡诗歌中有不少类似即兴之作。一种被简捷的句法和陈述的直接了当所强调的印象。诗人没有先设定一个的主题,诗所传达的不是一种主题的蓄意呈现,却以此贯穿快节奏的感知过程:由春水之绿,之深,到诗人被陡然击中的诱惑,到无可救药的沉溺,这种瞬间感受的过程赋予了诗歌强大的生命力。

熬过隆冬。因为此时,我会首先想到

遥远的采茶女,在武夷山,在安溪,用纤纤素手

小鸟啄食一般

把她们心中的绿色,匀给我

想到遥远的河流,自此改变了流向

正试图轻轻地,涌向我,浸透我,穿越我

经久不息

读以此做书名的这首诗《杯水记》,想想他为何要用这首诗歌作为诗集的名字。一个渺小而遥远的人,被远方的美所浇灌和溺爱。几多韶华流失,心怀愧疚,但诗人感恩之心不曾稍有懈怠,虽笔尖迟钝,但随遥远的河流调整航向却是能够一试的。不妨作个闲人,饮茶吧,这样心境澄明,心思悠远,该念的经已念过,该还的债已偿还,抬头看天,月已半弯;或是步入另一境界: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以此诗做书名,几乎可以窥见苇凡的审美趣味,生存态度。

很喜欢在列车上,捧书阅读那种感觉

被书中的每一个字所吸引

跟着它们,日行千里

其实这也是,俗事之一种

跌宕、真实,竟有别于往日所埋首的诸事种种

而感受到生活的辽阔

直到火车钻出隧道,这才把目光,移向窗外

山石那么近,仿佛伸手可及

然后是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树啊,花啊,草啊

一一从我眼前闪过

“今日相悦,皆当喜欢”

世界如此安静,带刀的蝴蝶飞离了肉体

杯子空了,一条河,流着流着就不见了

——《吸引》

苇凡喜欢在火车上读书,此时我坐在长江边读他的诗歌,诗行间习习江风,闪耀粼粼波光,每一滴水珠都照亮心灵;且别有流水汤汤,顺畅通达之感;桥上的人流车流,江面交错的轮船,又有渠江、涪江、嘉陵江清新面孔叠加在我眼帘,层次丰富、立体多元的世界让我目不暇接。

合川地处三江汇流腹地,传统文明积厚流光,美丽而神奇,那里山川滴翠、风光正好,所谓地灵人杰,当涌现大批文人。祝福苇凡诗歌境界更高,合川诗坛气象更大。

2015年秋分 长江之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