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单士兵:人们应以什么理由怀念单田芳

2018-09-18 17:00:00 听新闻

9月11日,下午,评书大师单田芳病逝,享年84岁。老人离世时,重庆阴雨绵绵,我在礼堂做讲演决赛的评委……

1.jpg

9月11日,下午,评书大师单田芳病逝,享年84岁。

老人离世时,重庆阴雨绵绵,我在礼堂做讲演决赛的评委。4点前后,台上选手用多种腔调说重庆,我当时说,真有评书感觉。

随后,手机接到一条短信:田芳大爷走了!

悲伤像潮水一样席卷过内心的原野,目光仍专注于台上。随后,所有评委打分,评书味选手得了第一,从几千人角逐中胜出。

后来再看微信,上面全国各地的单氏家族群,都是绵长的致哀。

有几个单氏兄弟打电话来,希望我能写点什么;再是几个媒体编辑打电话,想约关于单田芳去世的评论。

我都拒绝了。一是因为当晚要夜班到凌晨,没时间;二是觉得难以痛定,难以表情。

是的,对单田芳,不论是情思寄托,还是价值评价,我觉得笔力滞重,难以承担。

因为我也姓单。单是孤姓,从小到大,四处流落,我极难遇上同姓之人。后来,结缘天下太多单氏,或是显赫,或是平凡,总有一种家族情缘令我感动。

这些故事只藏于心。

总之,古有单雄信,今有单田芳,是为单氏最大的身份符号。

那年,我在市场,想做个人自媒体,就叫“我姓单”,以单氏家族群进行社群运营。于是,就请田芳大爷写了这三字,他欣然应允。

这幅手书,我曾放此公号做了几年头像。后来,我移至体制内,工作极忙,不便说话,鲜少打理公号,更不作社交。前阵子,还把“我姓单”公号名称改掉,取消这个这个头像。

(关注下面这个我姓单的二维码,也是关注本公号)

2.jpg

现在,老人家走了,我只想说,历经多少单家事,下回分解在天堂!

好在,我的单氏兄弟已飞北京,世间自有真情守护相送。

于我而言,悼念单田芳大师,最合适的公共表达,还是跳出单姓情缘,理性看待单田芳的价值。

那么,到底应该以什么理由来怀念大师单田芳呢?



1

单田芳是人们感念岁月情怀的记忆载体


悠远岁月,如今谁人说?

从“30后”到“90后”,一代代中国人,记住单田芳的名字,是因为都听过他讲故事。

中国历史,大河绵长。《西楚霸王》《水浒传》《白眉大侠》《岳飞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燕王扫北》《明英烈》《《龙虎风云会》《夜幕下的哈尔滨》……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段故事一段情,故事内外,也都是我们自己。

小时候,我生活在苏北淮阴,寂寞乡村,漫漫长夜,惟有收音机是精神的伴侣。有太多个夜晚,我躺于小院里的凉床上,抬眼看满天星光跳舞,耳边响起的,就是那个沙哑的声音:

“咱们书接上回……”

“且听下回分解……”
在中国,当时每天有1亿多人在听单田芳讲故事。当代通俗文化对普罗大众的影响,前有单田芳,后有金庸。

单田芳打开人们关于岁月的记忆,风清云淡,返璞归真,触及灵魂,寻根返祖。对记忆承载的岁月价值来说,远超他人。

这两天,人民日报、新华社、侠客岛、新世相……中国最顶级的官媒与自媒体都在叙述单田芳的人生。

打捞那些岁月久远的故事,就是让自己的回忆倒带。

一人一扇一传奇,我来我往我人生。单田芳和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一个地方相遇过。

这就是情怀。

3.jpg

情怀在很多领域都成了恶俗,惟有对年代的记忆,让这两个字有着难以超越的重量。

此时此刻,怀念单田芳,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想象自己的少年游 ,在青葱岁月深处,我左手拉着一头水牛,右手捧着一台收音机,走过故乡绿油油的草场。

远处,青草更青;内心,梦想生长。



2

单田芳是几代人历史和文学的启蒙老师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权力和史家,如何讲历史,是亘古大命题。于芸芸众生,找到历史深处的一缕幽光,或许足以照亮自己整个人生。

我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正是从单田芳的评书开始的。

从古至今,任由大师评述,而且打通了地域、文化、年龄的界限。

楚汉到隋唐,抗战到解放,都在单田芳的书里。

小时候,我跑遍十乡八里,借评书看。从《封神榜》到《明英烈》,从《杨家将》到《岳飞传》,不爱课本爱章回,气得父亲几次烧掉书。

历史很深刻,但历史也是人写的,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学历史,于普通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条路?

前阵子,我在读隋唐史,读《新唐书》《旧唐书》《唐六典》之类的正史书,面对古代文言,我这个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人,有时仍是迷迷怔怔。

后来,闲暇时,又打开单田芳的那部电视剧《隋唐演义》,就是王宝强那个版本。

现在认为,那也是打通隋唐认知闭环的一条通道。

说书人单田芳,也是讲历史。从《隋唐演义》到《血色特工》,他锁定的普通历史爱好者,一定远远超过写《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

社会是分层的,了解历史事件,知晓历史故事,需要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这方面,在中国,单田芳绝对是第一人。
文史不分家。我的稀薄的文学素养,也是从史书和评书开始的。

单田芳说书,内容精彩,情节起伏,人物生动,引人入胜。演义的价值,戏说的效果,集纳了太多的文学元素。

一个月前,儿子出生,我取乳名小将。心中想象的,竟是评书中那种“白马亮银枪”的少年形象。比如俏罗成。

关于历史,单田芳曾经做过大量研究工作,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整理。仅仅从数量上,他的工作也难有人超越。

大师也是凡人,能够引领几代人通过评书学历史,让无数像我这样的人受到知识与道理的滋养,单田芳这辈子,就绝对没有辜负“伟大”这两个字。

4.jpg



3


单田芳是传统伦理和忠义价值的传播者


有人说,单田芳是评书推广第一人,凭借一己之力,让评书的消亡推迟了许多年。

我更看重这背后传递的伦理和价值。

价值最离不开的,是特定的文化符号。

单田芳是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大师,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他的价值在当代中国很可能是被严重低估的。

有一次,我与几名文艺圈人士讨论评书,主题还是“评书四大家”。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四大先生。

有人从师承源头说起,有人从史料真假讲述,有人说史观高低评价。

我说的是,评书既是严肃的艺术,也要传播普适的价值。关于评书,是应重说,还是重评,关键在于向谁传递价值。

有些文化学者说,“评书四大家”袁阔成应该排第一。普通听众则说,单田芳应该坐头把交椅。

仔细想想,这是多么无知无聊又无趣的话题,不论下任何结论,都毫无意义。

文无第一。我纵然此生穷尽心力,写下的文字,注定全要扔于垃圾场。

活着的意义,在于仰望星辰大海。

只是,在评书领域,谁比单田芳还强的,就算很有勇气的,也难以数到第二个。

没有人能否定,单田芳配得大师这个称号!

对一个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人,一个凭手艺从底层社会挤身国家艺术最高殿堂的人,过度以现代文明甚至全球化的价值标尺来丈量,才是最无知的行为。

我更看重单田芳身上的价值。

市场价值。评书推广第一人,单日听众超过1个亿,开创了传统评书的春天,这样的市场弄潮人,应该以改革的名义去悼念与回忆。

在今天,谁都清楚了,艺术离开市场,艺术的价值就难以找到存在的方式。

文化传承的价值。曲艺传承,评书一直都是五味人生的一道开胃菜。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元朝还有《三国志平话》。古有柳敬亭,今有单田芳。

也许有人会觉得,随着新型娱乐媒介的涌现,特别抖音快手之类的产品涌现,评书会随着历史年代渐行渐远。

对此,我是不以为然,评书永远都在,单田芳开创一个时代,已经完成承前,我们乐观启后。

传统伦理与忠孝价值。单田芳有“单国嘴”的美誉,这绝不只是因为他评书的故事强,有美学价值,更多还是在价值观上,符合特定年代的需要。

这辈子,我会努力活成一个三观很正的人。

在我的价值观养成源头,就是评书。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做事讲是非黑白,做人要讲“仁义礼智信”,这些,就是单田芳在评书里阐述的朴素价值观,迄今仍然被我视为三观基石。

人人都谈世道变坏、人心不古,背后的根源,不过就在于价值溃散。从这个意义讲,人们怀念评书年代那种讲求伦理道德,注重家传家训,坚守忠义仁爱的笃定价值,其实就是在寻找最迫切的真实。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对于名著理解的不够深厚,难免多有错误之处,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说书唱戏讲古,茶余饭后助兴。是非功过大家评,说书人怎敢——肯,定 (啪)!”

这就是真实而谦逊的单田芳!
这一切,就是全国人民怀念单田芳的理由。

田芳大爷,我这单家后生想念您!

单老爷子,无数听过您故事的人们怀念您!

一路走好!天堂里会有一块书场,任您挥扇讲传奇!

图/文 单士兵


作者简介:单士兵,70后,江苏淮安人,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曾供职于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潇湘晨报等单位,现为重庆日报编委兼理论评论部主任,理论头条新媒体负责人,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社科联第四届委员会常委、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理事,中宣部、教育部推行的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的“千人计划”教师,为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多家高校兼职教师。

曾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一等奖二十余次,获得过华商传媒集团“十佳”、华闻传媒“劳动模范”,第七届“重庆市十佳新闻工作者”、“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年度人物奖”等荣誉。2016年创办理论头条新媒体平台,打造“一网一端一公号”的理论传播阵地,多次受到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的表扬肯定。

单士兵.jpg


版权,新.jpg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125294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