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李瑜:【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 老张启示录,唯有奋斗,方能幸福
2018-04-04 11:39:50 听新闻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张吉胜,丰都县湛普镇白水社区居民,一家三口,妻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致使他无法放手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务农。儿子曾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可几年前,儿子被发现同样患有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老张慌了,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可收效甚微。于是,不但一贫如洗,还丢失了生活的希望,成了贫困户。
第一次痛哭,是帮扶人来走访的时候。还没问几句,这个倔强的男人就哭了出来,口中不停念叨:“日子都撑不下去了,还脱啥贫?”言语间透露出轻生的念头。泪水是苦涩的,不是因为生活艰难,而是即便从未对生活懈怠,却依然没有任何好转的委屈感。当时的他认为:“一努力就能生活更加美好”的逻辑是骗人的。
老张被纳入了重点帮扶对象,接受技术指导,开始扩大种植花椒;水渠山坪塘也越来越齐备,佝偻挑水灌溉的日子一去不返;乡村路越来越顺畅,花椒收购直接到了家门口;低保依然还在,儿子还被送到县里的大医院医治,医药费也能报销好大一部分;对了,还住进了新房!
第二次痛哭,是老张顺利脱了贫,记者来采访他的时候。老张早早的去申请退出贫困户,他也曾想过怕低保被取消,怕没人帮扶,怕没了政策重新回到过去那个令人绝望的日子。可老张说,人穷不能志短,总不能永远靠政府帮衬过活——他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次的泪水是热的,是为了感恩,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感谢党感谢政府。
老张脱贫的故事,曾被《重庆日报》刊登宣传,突然想起,只是为了反思,新时代对于每个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其实,最要感谢的是老张自己。脱贫致富,根本动力只能是个体自身的拼搏,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再好再全,也只能是通过这个内因起作用。
神医救不了求死的病人,装睡的人怎么振聋发聩也叫不醒。好手好脚却好吃懒做甘于贫困者有之,以争当贫困户为荣越扶越贫者有之,借着帮扶,贫困户要挟帮扶人讨价还价者亦有之,甚至,随着脱贫攻坚的越发深入,“人穷志短”反倒成了最难啃的骨头之一。
新时代无法包办每一个人的幸福,而是在于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加平等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让“一努力就能生活更加美好”成为一种逻辑必然,党和政府能够保障追求幸福的机会平等就已经成就了最大的社会效率。
新时代当然属于每一个人,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属于每一个努力奋斗、勇于实践的劳动者。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只有自力更生、知耻后勇、拼搏奋进的“老张”们,才能紧紧抓住新时代给予的平等机会,真正实现美好生活。这应该是每一个步入新时代的中华儿女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责任编辑:
中共丰都县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长期战斗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一线,擅长分析网络思想舆论走向,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大学生村官三年期间,在共产党员网、大学生村官报、七一网、华龙网等网站始发评论稿件200余篇,其中《活动深刻未必就是“新形式主义”》等二十余篇稿件入选市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集纳的优秀网络评论文章。开通并运营个人评论类微信公众号“沐孜鱼”,每年推出高质量评论文章十余篇,多篇文章被全市重点推送,具备一定网络影响力。
2018年被推荐到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局队伍建设处挂职工作一年,主要负责网评队伍建设组织指导培训等工作,参与或负责多个队伍建设项目,获得网评局有关领导高度肯定。2018年11月获得中央网信办颁发的“全国优秀网评员”称号。2022年运营微信公众号“沐孜鱼”获全市优秀网评账号称号,2023年获得全市优秀网评员。担任县委宣讲团成员,到各县级部门、各乡镇开展理论宣讲报告会二十余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