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杨清波:让经典流行的大美华章
2018-02-26 17:00:00 听新闻
让经典流行的大美华章
——《经典咏流传》引发的思考
初七偶然打开电视,我看见王俊凯正在演唱明代状元钱福的《明日歌》,撒贝宁在主持,康震、王黎光、曾宝仪、庾澄庆在鉴赏。这首耳熟能详、流传甚广的诗歌被唱出来,感觉很别致,加之综合的视听及舞台效果颇为诱人,一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就在这时,我接到重庆日报实习记者、西南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林曦玺打来的电话,说兰世秋老师给她的电话,希望采访我一下,谈谈对央视春节推出的《经典咏流行》节目的看法……
巧!接完电话,已经在开始播放杨洪基与王昕合作的《三国演义》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了。这可是我最爱听,几乎每次和朋友聚会只要唱歌我都必唱的首选歌曲。因为我喜欢高谷建芬老师谱写的那气势如虹的旋律,喜欢“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词中那慷慨悲壮的基调、荡气回肠的感慨,更喜欢杨洪基老师豪迈硬朗、深沉高亢的演唱。特别是杨、王两代人的合作,杨洪基“让后浪推前浪”的表达,也让人直觉到了“传承”的味道。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撒贝宁的深情诵读后,曾支教贵州乌蒙山的梁俊背着一把吉他、带着他的学生梁越群走上舞台,将清代诗人袁枚沉寂了近300年的《苔》用“纯净到让人心疼”的歌声演唱出来,直击内心……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既是诗人将目光投向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的最卑微的生命,让芸芸众生感悟到世间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值得歌唱、值得自信的巨大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与歌结合产生的强大力量,还让我感动于梁老师带领山里的孩子们把古诗唱成歌,在支教两年的时间里教了孩子们一百多首古诗,其中有一半被谱成了曲以利于传唱的良苦用心。
于是当晚,我把连续三期《经典咏流传》通过百度搜索出来看,直看到次日凌晨4点。在看的整个过程中,我有一种如饥似渴、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畅快,有一种沉浸其中、陶醉其间、不愿醒来的享受。我发现,该节目将诗美、乐美、韵美水乳交融,让画美、情美、意美和谐共生,构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大美华章,堪称在“娱乐至死”导致浮躁之风普遍、快餐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下吹来的一股久违的清新之风,让人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扎实行动和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窃以为,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是通过“和诗以歌”唤醒与激活古典诗词的成功探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富有创新性的当代演绎,其惊艳登场、迅速走红带给亿万观众和网友的巨大惊喜,既证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更诠释了用富有时代感、时尚化和国际视野的融合创新表达不但可以传承经典,而且可以赋予经典以新的价值和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经典。
这个夜晚,无论是谭维维唱响中国风骨的《墨梅》、王力宏演绎的蒙学教材之首《三字经》、黄绮珊演哭亿万观众的《定风波》,还是陈力和余少群合作的曾经风靡一个时代的《枉凝眉》、凤凰传奇豪气奔放唱到哑声的《将进酒》、尚雯婕浑然天成又震撼人心的《木兰诗》,抑或是汪明荃和罗家英珠联璧合的《鹊桥仙》、胡德夫悲怆袭人感动全场的《来甦秋思》、孙杨意志强悍坚韧励志的《亭亭山上松》、88岁的钢琴演奏家巫漪丽远在新加坡与节目现场实时连线的旷世经典《梁祝》……都给我以震撼、感动和享受。
事实上,“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记得《重庆日报》去年推出的“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全媒体系列报道,在追寻古诗人留下的足迹中穿越历史、连接时空,以系列化、大版面、融合式、持续性传播,在重庆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赞誉。今天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又以电视媒体的音画语言和创新表达,再一次让古老的诗词经典在现代语境下释放出穿透人心的能量。我相信,只要主流媒体都能如中央电视台和重庆日报一样,以强烈的责任感担当尽责、创造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时空连接中激活受众,在文化引领中凸显价值,让经典流行起来、传承下去。
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应该流传、必然流传,并且必须永远流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