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李波: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渝的四处遗址(渝中往事四)

2017-07-10 17:30:00 听新闻

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位于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19年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上海成立。

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位于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19年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上海成立。1932年4月29日,尹奉吉义士在上海虹口公园义举后,临时政府遂离开上海,经杭州、嘉兴、镇江、广州等地,于1940年到达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先后在重庆杨柳街、石板街、吴师爷巷办公,最后迁至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外国在华流亡政府旧址,这是中国作为同盟国一员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见证,是中韩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旧址原有建筑五栋,现存建筑四栋,皆为砖木混合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五栋建筑依形就势,沿阶梯两侧分布。一号楼为庶务局、警卫队、宣传部的办公室;二号楼为军务部、文化部、宣传部长室。

微信图片_20170710090426.jpg

抗战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要员合影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位于渝中区民生路240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是统一战线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在近六年时间中,营业部不仅是《新华日报》《群众》等数百种进步书刊发行销售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在闹市中心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场所,他们经常在营业部二楼客厅与社会各界人士、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外国友人秘密会晤。1945年8月31日,毛泽东曾到这里看望营业部的工作人员。1946年2月22日,国民党组织暴徒将这里捣毁,《新华日报》营业部迁至德兴里39号星庐,直至1947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旧址为一栋三层的砖木结构小楼,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楼顶设有天台及阁楼,大门上方灰塑于右任题写“新华日报”四字。

1.jpg

若瑟堂

若瑟堂位于渝中区民生路若瑟巷1号,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教堂建于1893年,因信奉大圣若瑟作主保而得名。

若瑟堂为一栋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占地面积1 700平方米,正中经堂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纳1 000余人。祭坛正中有彩塑耶稣、圣母、若瑟像,两壁有十四耶稣苦修油画像。另有服饰祭器屋一间。教堂入口上方为钟楼,钟楼高36米,内置吊钟3口,大时钟1口。抗战时期,在钟楼上安放报警器,是市区防空的重要报警点。

blob.png

若瑟堂远景(老照片)

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旧址

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旧址位于渝中区中山一路312号,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楼建于1935年,原为一家名为义林医院的私人医院。1937年,国民政府迁渝后,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在此办公。1938年,随着日军轰炸日益频繁,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迁往现属沙坪坝区的西永镇西永村,仅在此地保留办事处。1940年后为重庆卫戍总司令部使用。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山医院使用至今。

旧址为一栋砖木结构建筑,混合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主体建筑五层,采用对称式设计,正立面正中为钟楼,钟楼两侧高度递减。建筑在视觉中心部位采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法,屋檐翘角飞檐,檐下饰撑拱,钟楼顶端置瓷质宝瓶。

陈诚官邸

陈诚官邸位于渝中区胜利路187号,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诚,抗战时期历任第九、第六、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政治部部长、三青团书记长、远征军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等职。

官邸为一栋三楼一底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坐西朝东,歇山顶,国际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L”字形。占地320平方米,建筑面积1 300平方米。建筑为矩形体和半圆柱体结合样式,东立面左侧延伸出半圆柱体,该部分三层,顶层为晒台。

blob.png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旧址暨重庆郭沫若旧居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旧址暨重庆郭沫若旧居位于渝中区天官府8号,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原是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的内弟构建的私宅,1937年底,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城区的办公地,时任该厅厅长的郭沫若,也在此办公和居住。1940年7月13日曾遭日机炸毁,后修复。抗战时期,各民主党派人士常在此聚会,周恩来、董必武等也是此地的常客。

旧址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三层小楼,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悬山顶,小青瓦覆顶,东侧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砖砌朝门。小楼分左中右三部分,底层中部为门厅,内有带有拱形腰窗的木制窗户。

中苏文化协会旧址

中苏文化协会旧址位于渝中区中山一路162号,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10月25日,由著名进步文化人张西曼联合友人创办中苏文化协会,其主旨是加强中苏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宣传苏联的社会主义成就和文化,推动联苏制日方针。抗战时期,该协会成为中国大后方文化抗战的活动中心之一,成为中共南方局联系各界人士,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加强中共与苏联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联系,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9月1日,毛泽东曾应邀到此出席该协会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鸡尾酒会。

旧址现存建筑两栋,主楼坐西朝东,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二层小楼,殖民式建筑风格,歇山顶,机制瓦覆顶,建筑南北东三面设有券廊,券廊面阔3间,进深3间。副楼坐北朝南,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三层小楼,殖民式建筑风格,悬山顶,机制瓦覆顶,建筑南立面三层皆设有券廊。

blob.png

抗建堂

抗建堂位于渝中区观音岩纯阳洞13号,抗战时期,为重庆演出话剧的主要场所,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日的中心场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处重要的建筑。1940年底建成,寓“抗战建国”之意,取名“抗建堂”。抗战时期,中华艺术社、中电剧团、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中国艺术剧社等各大艺术团体均在此演出。1941年到1945年,在此上演大型话剧33场,如郭沫若的《棠棣之花》、曹禺的《北京人》等均在此进行首演。

抗建堂为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543.28平方米,建筑南北两头略高,中间低,共设1000个座位,为当时重庆规格最高的演出场所。


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125294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