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6 期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邵煜晟
第 816 期
何江璧大半辈子没出过什么远门,从1999年在重庆璧山开起书店后,人生中的大多数时间,她都守在书店的方寸之间。
但心已致远。
25年来,她以书会友,结交南来北往书友,畅谈天下趣事;以书为灯,赠与5000余家境困难儿童,为他们前行的道路点一盏希望的灯。
书不只是拿来卖的,更可以分享给有缘人
刚晋升当了奶奶的何江璧每天忙忙碌碌。带孙孙、跑书店、开读书分享会,每一件事,她都不能懈怠。虽是忙,但她其乐融融,“这些事儿,可都是我让我觉得超级幸福的事儿。”
“何阿姨,您过来给大家讲讲吧!”接到电话时,何江璧正在店里整理新到的书,后背被汗浸湿。两个社区邀请她去开读书分享会,给留守儿童和待业青年们输送精神食粮。
大热的天,抱着一大摞书,何江璧以旋风速度关了店门。
分享会上,她给每个来参加的人都发了书,孩子们拿到的是《伊索寓言》《西游记》,年轻人拿到的是《青年青年》《白话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
结束时,人们准备散去,何江璧喊住他们:“书可以带走,是送你们的!”大家才惊喜地折返回去,把书抱在手里,跟她道谢。
有书友打趣她:“我看您店里的书不是用来卖的,倒是专门拿来送的!”
“你只说对了一半”,何江璧笑道:“是分享给有缘人的。”
她组建读书俱乐部,每个月都邀请一位“能给大家供给知识养分”的书友来主讲,再邀请其书友来听,不但所有费用全免,走的时候还能带走书。
开书店挣的钱,大多用在了分享和赠送上。25年来,她总共送出去13000多本书,价值超过20万元。
看过渴求知识的眼神,于是尽可能的帮助
为什么送那么多书出去?“因为有那样一些孩子,他们渴望读书。”
璧山区的五龙小学、三合小学、东关小学,都是她常去的地方。“三合小学我送得比较多,那里很多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所以才尽可能的多帮一点。何江璧迫切地说:“真希望大家多关注这些孩子,如果有好的学习机会,以后他们也会是闪闪发光的人才”。
每次去送书,何江璧都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选书、整理书,再叫来货车,再和司机一起搬上车。反反复复,要搬上百趟。
何江璧觉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物质帮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的引导才更重要。正如她自己写下来挂在书店的那句话——让读书人富有、让富有人读书,“穷人最缺的不是钱,是认识世界的眼光,从思想上脱贫。”
这些事不问名利,但是千百个值得。就比如,有个从小一放学就到她店里看书,看着看着就长大了的女孩,后来考上了清华,假期回璧山主动找何江璧:“阿姨,我想做一期分享”。那本是极为个内向女孩,像这样对着一群书友做分享,算是“为难了自己”。
女孩说,是为了传递,也是为了感恩何江璧那些年的“留读”之恩。
“这不就证明了我做这件事的意义吗?我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再传递给下下一代。”何江璧说。
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滋养更多爱书的人
所以何江璧最愿意去给娃娃们做分享。
采访这天的第二个读书分享会在璧山区华龙社区,分享对象就是一群娃娃,最小的才上幼儿园。每次面对这些稚嫩的、纯真的脸,何江璧总是满心欢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何江璧一定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诗教给娃娃们——这也是她的座右铭。
这首《竹石》,说的是当你遇到困境,一定要坚定地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最后,你必定会战胜困难。
她谈及2007年的那一场洪水,把她苦心经营的书淹没。她带着才10来岁的儿子一起收拾残局,“爱书全部被泡烂了,哪怕后来都晒干了,还是连卖废纸都没人要,那种心痛,无法描述。”
但是何江璧没有放弃。还有那么多书友要来看书呢,为了他们,也得重振旗鼓!
有一位年轻的书友是她最难以割舍的。她忘不掉第一次见他时,他开朗的笑容。那是一个12岁的少年,曾经非常优秀,但被一场车祸夺去了健康。“他妈妈推着他走进店里,孩子很爱看书,想买,但是妈妈没钱拒绝了他,”何江璧说:“我知道了他的故事,就把他想要的书都送给了他,后来也常常送书给他。”
这不就是《竹石》的精神吗?无论在怎样的逆境里,少年都没有放弃过读书。
何江璧也不会放弃。从2012年起,何江璧的读书俱乐部从一开始的寥寥几人,到现在已有几百人。她带着书友们一起开展公益项目——文化下乡;她组织“关爱留守儿童 寻找最美读书人”“1+1”“N+1”等爱心行动;组织开展“好书分享”“绿书签”护苗专项、“悦阅书香”等活动50余场……
受赠的孩子们都叫何江璧“书妈妈”,她喜欢这个称呼,提及起来,又笑得眉眼弯弯。
“说起来可能有些远大,听起来可能有些不真实。我今年60岁了,但我还很年轻,我浑身都是劲,我还有理想还要实现——我愿意用我有限的知识,去滋养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以及所有爱书的人。”
文/林楠 图、视频/罗杰 凌一丹(实习)美编/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