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子园传统村落
2024-09-18 来源:华龙网

坨子园传统村落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镇干田村五组,由3个自然聚落(堡上、坨院子、肖家门)组成,环山而建,呈凹型,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现存传统建筑27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心海拔680米左右,处在山地、丘陵地带,主要为页岩地质。四周有观子山环绕,跳蹬河从中间穿行而过,有木欧水等支流灌入其中。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55%,有红豆杉、水红、黄荆木等珍稀植物;动物种类较多,有野猪、松鼠、野兔、野鸡等出没林间;林下生长珍稀的天麻、大脚菌等。村落有37户123人,均为谢氏家族,都属于苗族。村落产业主要以种植小米花生、水稻、豆类和养殖稻花鱼、蚕桑为主;年收入约86万左右。

坨园子传统村落

村落幸存下来的古迹主要是100年左右历史的传统民居,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古物件较多,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一)传统建筑。谢家院子传统木结构苗族民居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建筑结构、营造技艺、窗花样式与雕刻、六合门以及柱础都具有文物价值。原老房子仅剩下地基、石栏杆等,今仍有重建的青瓦木屋。还有一些建筑承载了谢氏家族的发展史,也是苗族传统建筑技艺的集中表现。

(二)纺织印染。大约在清朝中后期,坨子园开始栽桑养蚕、种棉织布,同时开始对土布、素绢染色,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现存部分缫丝、纺线、织布的工具。村民保存有清朝年间的单层和双层蚕丝布、棉等物件。村里还有完整的弹花制作棉絮工具。

(三)苗族银饰锻打。村里保存有两套比较完整的苗族银饰锻制工艺的工具,有的工具为祖传。

(四)民间契约。村内现存有清朝同治年间至民国37年之间的地契,约50份,为村落珍贵的档案材料。部分还填补了彭水入库档案的空缺。

(五)民间乐器。村内现存有清代到民国时期的鼓、锣、钹、唢呐等吹打乐器。

(六)道场印版。村内现存有清代到民国时期的道场专用印版一套,共计18块,梨木雕刻,部分被蛀蚀。

(七)首饰钱币。村落保存有民国以前的银首饰、铜挂钩、童帽饰、铜币、银币、纸币,更有整锭官银幸存下来。

   坨子园村落群山环抱,绿水中流,古树参天,生态优良。建筑风貌主要有木构穿斗、坡屋檐街廊、吊脚台院等。

村落内保留有大量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实木建筑,至今尚有不少村民居住其中,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房屋周遭林木掩映,悠然自得,乡土田园气息十分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