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专访江北区复盛镇华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海
年逾“天命”的他生在川东农村,军旅十六载情系军垦,“三农”情怀深入骨髓,转业城市管理部门近二十年,仍旧怀旧悯农,重披“农袍”再出征,转战乡村显身手。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专访江北区复盛镇华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海

来源:华龙网2024-09-12

导读:年逾“天命”的他生在川东农村,十六载军旅生涯情系军垦,“三农”情怀深入骨髓,转业城市管理部门近二十年,仍旧怀旧悯农,重披“农袍”再出征,转战乡村显身手。

作为农民的孩子,他总是有一种对土地的不舍和热爱,再次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乡村,他总爱当“土味”干部,常常入户走动,看乡村实景,和群众聊生活、“唠家常”,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他始终将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关心着他们的大事、小事、家务事。

近日,“百村百赞”秘书处采访到了这位乡亲们口中的“海哥”——重庆市江北区复盛镇华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海。

图片1

问:过了“天命”之年驻村,您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

刘书记:我本来就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着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结。去年,组织上派我驻村,我二话没说就欣然赴任,这是一种对乡村的“反哺”,也是故土对我的呼唤。年过五旬,好像很多人觉得该“安分守己”了,但我觉得自己的“油箱”里还有不少油。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书记也不少,像大渡口石盘村的杨旭书记、城口县石兴村的叶正泉书记……相较于很多年轻的驻村书记,我们可能多了些经验的积累、思想上更趋成熟。其实到了农村,我们都是新人,没有任何资本可言,都得“而今迈步从头越”,让自己先脱掉城市里的“娇衣”,“一猛子”扎进乡村的池塘里,融入那一方水土。

图片2

问:您在驻村工作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刘书记:说实话,驻村的这段经历必将使我终生难忘。农民们知道派了驻村书记,所以他们一开始很好奇,甚至有些人抱着“看戏”的心态,就看你“折腾个啥子出来”。我始终觉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去年刚上任就着手摸“家底”。我带着团队勘察村里的溶洞资源,从早上8点一口气干到下午4点,饭不吃、水没喝,烈日暴晒之下,皮肤晒得通红,有的村民嘀咕“五十多岁的人了,何必嘛!”,我就是嘿嘿笑。我要让村里人知道我是来干事的,不是来“端着杯子、揣着文件走过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建立起他们的信任感、亲切感。后来,我经常到村民家里去摆“龙门阵”,听他们讲心里话,想办法给他们排忧解难。我们村有个村民,40岁就患上尿毒症,我跑腿帮他办“特病”、跑“低保”。村民们认可我了,他们就会支持我的工作了,我的驻村工作也就“扎根”了。

问: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驻村书记要么带资金支援一下,要么介绍点社会资源,两年的时间,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您怎么看?

刘书记:现在广大乡村脱贫了,但还需要更进一步巩固好成果,迈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事情多、工作量大、情况也复杂。缺钱,我感觉不是乡村发展的症结,缺人才才是关键,尤其是运营型的人才。比如说对于景区的推广运营,对于乡村的整体品牌建设,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驻村书记来这里,就是要面对农村留下来的老年人多、青壮年少的现实,引入更多社会资源“盘活”农村,更多的是引入专业团队来运作乡村。同时,时刻都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乡村、去感化村民,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去树立乡村文明,呵护好乡村。我们村以全市第二名的骄人成绩创建了“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正努力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

图片3

问:驻村工作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刘书记:困难无处不在,困难常伴我行。其实我这里距离主城还算近的,有些书记驻村,派驻到更偏远的乡村,像彭水、酉阳、秀山、城口……这些地方开个车、转一下,都要一整天,驻村条件更艰苦,他们才是更值得敬佩的。我们近郊乡村只是起点更高,工作压力更大一点而已。

驻村艰苦那是必然的,亲人的抱怨怎么去化解?派驻单位给予关注的热情怎么去持续?村民们一时的非议、误会,甚至指责受得了吗?驻村的孤寂该怎么去排解?那都是难免的“阵痛”,只有通过工作充实自己的内心,内心强大了,任何困难都能找到解决办法。好在有家人们的坚定支持,给予了我战胜任何困难的强大动力。

图片4

问:提到乡村振兴,更多的是聚焦产业振兴,请谈谈您对于发展乡村产业的思考。

刘书记:农村的产业振兴跟咱们城市不一样,必须因地制宜,否则盲目地引入产业,很有可能事倍功半。华山村面积小,只有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9亩,林地面积4020.9亩,常住人口仅有118人。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5%,山区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570,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我们立足都市观光农业定位,依托明月山,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打造集科普农业、健康休闲、文化旅游、亲子研学等为一体的“奇观十景·健游华山”农旅名片。“东坡农场”“花漾农场”等研学项目应运而生,效益渐显。

问:您对“百村百赞”活动有什么看法?

刘书记:全国学习“千万工程”、重庆实践“百村百赞”,这个点抓得准、提得好、干得漂亮。我理解的“百村百赞”是抓手,你们在市农委的支持下开展这项活动,立意好、赋能服务内容丰富,可以说找准了当前的需求,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上跑在了前面。我理解的“百村百赞”是平台,“百村百赞”成为了我们乡村书记们主动交流、沟通分享的平台,让他们讲真话、传真经,互动促学互助成事。我理解的“百村百赞”是擂台,我们兄弟乡村同台竞技、赛马比拼,掀起了一股“比、学、赶、帮、超”的向上向善热潮,有力促进了由“百村”向“百赞”的能量汇聚。

问:您对今后乡村工作有什么规划吗?

刘书记: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华山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荣获了不少荣誉,但阶段性的成果只能说明过去的成绩,未来的路仍然任重而道远。我是我们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任驻村书记,我希望能与村支两委一起努力,读好“旅文”(旅游+文化)课,算好“数学”(零:“林下经济”)题,酷动“体育”(山地自行车赛及登山比赛)课,丰富“自然”(推进“金蝉博物馆”建设)课,弹奏好“音乐”(为华山创作《醉美我华山》村歌、《江北有个华山村》快板短剧)课,竭力画好华山村的“富山村居图”。

(“百村百赞”秘书处供稿)

分享
新浪微博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专访江北区复盛镇华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海

2024-09-12 16:45:52 来源:

导读:年逾“天命”的他生在川东农村,十六载军旅生涯情系军垦,“三农”情怀深入骨髓,转业城市管理部门近二十年,仍旧怀旧悯农,重披“农袍”再出征,转战乡村显身手。

作为农民的孩子,他总是有一种对土地的不舍和热爱,再次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乡村,他总爱当“土味”干部,常常入户走动,看乡村实景,和群众聊生活、“唠家常”,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他始终将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关心着他们的大事、小事、家务事。

近日,“百村百赞”秘书处采访到了这位乡亲们口中的“海哥”——重庆市江北区复盛镇华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海。

图片1

问:过了“天命”之年驻村,您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

刘书记:我本来就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着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结。去年,组织上派我驻村,我二话没说就欣然赴任,这是一种对乡村的“反哺”,也是故土对我的呼唤。年过五旬,好像很多人觉得该“安分守己”了,但我觉得自己的“油箱”里还有不少油。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书记也不少,像大渡口石盘村的杨旭书记、城口县石兴村的叶正泉书记……相较于很多年轻的驻村书记,我们可能多了些经验的积累、思想上更趋成熟。其实到了农村,我们都是新人,没有任何资本可言,都得“而今迈步从头越”,让自己先脱掉城市里的“娇衣”,“一猛子”扎进乡村的池塘里,融入那一方水土。

图片2

问:您在驻村工作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刘书记:说实话,驻村的这段经历必将使我终生难忘。农民们知道派了驻村书记,所以他们一开始很好奇,甚至有些人抱着“看戏”的心态,就看你“折腾个啥子出来”。我始终觉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去年刚上任就着手摸“家底”。我带着团队勘察村里的溶洞资源,从早上8点一口气干到下午4点,饭不吃、水没喝,烈日暴晒之下,皮肤晒得通红,有的村民嘀咕“五十多岁的人了,何必嘛!”,我就是嘿嘿笑。我要让村里人知道我是来干事的,不是来“端着杯子、揣着文件走过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建立起他们的信任感、亲切感。后来,我经常到村民家里去摆“龙门阵”,听他们讲心里话,想办法给他们排忧解难。我们村有个村民,40岁就患上尿毒症,我跑腿帮他办“特病”、跑“低保”。村民们认可我了,他们就会支持我的工作了,我的驻村工作也就“扎根”了。

问: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驻村书记要么带资金支援一下,要么介绍点社会资源,两年的时间,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您怎么看?

刘书记:现在广大乡村脱贫了,但还需要更进一步巩固好成果,迈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事情多、工作量大、情况也复杂。缺钱,我感觉不是乡村发展的症结,缺人才才是关键,尤其是运营型的人才。比如说对于景区的推广运营,对于乡村的整体品牌建设,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驻村书记来这里,就是要面对农村留下来的老年人多、青壮年少的现实,引入更多社会资源“盘活”农村,更多的是引入专业团队来运作乡村。同时,时刻都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乡村、去感化村民,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去树立乡村文明,呵护好乡村。我们村以全市第二名的骄人成绩创建了“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正努力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

图片3

问:驻村工作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刘书记:困难无处不在,困难常伴我行。其实我这里距离主城还算近的,有些书记驻村,派驻到更偏远的乡村,像彭水、酉阳、秀山、城口……这些地方开个车、转一下,都要一整天,驻村条件更艰苦,他们才是更值得敬佩的。我们近郊乡村只是起点更高,工作压力更大一点而已。

驻村艰苦那是必然的,亲人的抱怨怎么去化解?派驻单位给予关注的热情怎么去持续?村民们一时的非议、误会,甚至指责受得了吗?驻村的孤寂该怎么去排解?那都是难免的“阵痛”,只有通过工作充实自己的内心,内心强大了,任何困难都能找到解决办法。好在有家人们的坚定支持,给予了我战胜任何困难的强大动力。

图片4

问:提到乡村振兴,更多的是聚焦产业振兴,请谈谈您对于发展乡村产业的思考。

刘书记:农村的产业振兴跟咱们城市不一样,必须因地制宜,否则盲目地引入产业,很有可能事倍功半。华山村面积小,只有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9亩,林地面积4020.9亩,常住人口仅有118人。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5%,山区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570,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我们立足都市观光农业定位,依托明月山,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打造集科普农业、健康休闲、文化旅游、亲子研学等为一体的“奇观十景·健游华山”农旅名片。“东坡农场”“花漾农场”等研学项目应运而生,效益渐显。

问:您对“百村百赞”活动有什么看法?

刘书记:全国学习“千万工程”、重庆实践“百村百赞”,这个点抓得准、提得好、干得漂亮。我理解的“百村百赞”是抓手,你们在市农委的支持下开展这项活动,立意好、赋能服务内容丰富,可以说找准了当前的需求,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上跑在了前面。我理解的“百村百赞”是平台,“百村百赞”成为了我们乡村书记们主动交流、沟通分享的平台,让他们讲真话、传真经,互动促学互助成事。我理解的“百村百赞”是擂台,我们兄弟乡村同台竞技、赛马比拼,掀起了一股“比、学、赶、帮、超”的向上向善热潮,有力促进了由“百村”向“百赞”的能量汇聚。

问:您对今后乡村工作有什么规划吗?

刘书记: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华山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荣获了不少荣誉,但阶段性的成果只能说明过去的成绩,未来的路仍然任重而道远。我是我们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任驻村书记,我希望能与村支两委一起努力,读好“旅文”(旅游+文化)课,算好“数学”(零:“林下经济”)题,酷动“体育”(山地自行车赛及登山比赛)课,丰富“自然”(推进“金蝉博物馆”建设)课,弹奏好“音乐”(为华山创作《醉美我华山》村歌、《江北有个华山村》快板短剧)课,竭力画好华山村的“富山村居图”。

(“百村百赞”秘书处供稿)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景行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