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艺术名家风采 | 文成义
发布时间:2024-09-12 09:45:43
微信截图_20230614164314
微信图片_20240912094455

文成义,重庆市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吴冠中、苏葆桢等名家。从事绘画创作五十余年,笔耕不辍,形成了自己清新雅趣的风格。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特聘教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书画院顾问,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重庆分会(书画院)副院长,重庆市现代禅画院副院长,九翰书院副院长。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136

画家文成义擅长国画山水,早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系统地学习了现代美术造型、色彩和创作理论。其中,1979年,因巧遇西师苏葆桢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吴冠中的互换教学一年,得到吴冠中先生亲授教课。受业于吴冠中、苏葆桢两位名师的文成义,更多地接受到了吴冠中的影响,在绘画的技法语言思维上偏向于西画,同时坚持摄影和绘画的艺术创作。中年时期,文成义关注和接触到各种美术的流派和理念思潮,创作思维活跃而积极,紧跟时代发展。作品参展、发表于报刊杂志,以及在市中心区域画廊展售。文成义是整个的新式知识分子型画家形象,并且保持其作派风度一直至今。

文成义潜心于中国画创作,以山水为主。兼涉荷花鸟雀等写意花鸟题材。他以大量的时间出游,到真山真水中行走,亲近自然风物,与绘画题材建立情感联接,以期“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的融合。形成了不受传统技法所拘泥的泼墨与工写相兼结合的山水新风。其画融入一些西画表现手法,大胆运用色彩、光影效果,在遵循国画的框架理念基础上,求笔墨之新趣,尚气韵之生动,得意境之空灵。他的画风及作品受到了社会认可、世人喜爱。文成义的国画,一直坚持走创作之路,求新求变,艺无止境。近期,文成义的主要创作又回到山水画上。并出现了一些形式的变化,尤其是人文蕴含的丰富与意境的深邃,更加耐人寻味。

他秉承着吴冠中先生教诲的“西洋画要民族化、中国画要现代化”,对传统国画笔墨程式化技法有所扬弃,在山水画创作中已然实现了法为我用,不囿陈套、不拘一格,并相应以泼墨写意法开创了求新求变的怡然局面。

  近几年里,文成义一直在寻求创作的变化突破。经过前期将意笔人物简约化与山水结合,追求禅意美和情景性写意探索成功后,他并没有大量延续性重复自我。他对行走摄影和山山水水的热爱,对艺术创新关于审美形态、思想情感,生命本体意识和社会人存在的终极意义陷入了长久深思,“艺无止境”和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仿佛一组悖论式的哲学命题。他自己也一直在信守否定否定再否定来调整创作追求,随着对岁月和人世的感悟,他竟然想要探求在艺术上变化的形态语言背后的一种恒定,一种精神性哲理般的旨归,他却又不愿意回到学仿文人画清玩笔墨、冷逸简远高深语境中,还是希望亲近人生,着力现世。这时他想到常提倡的文化自信、历史人文。

  虽然不喜欢旧式纯文人画老路,但还得回到传统人文经典和积极入世的人生美学。当重新关注参读传统国学儒道经典,他把“不易、变易、简易”的易理人生观和求新求变的艺术审美价值观进行综合折衷,重新参悟解读来定位艺术人生。

审美的形式语言是创作出新的求变部分,而基于生命情感观照的本体意识,即人文情感和精神追求象征,则往往是可以相对坚守持恒的,一以贯之的,二者是辩证统一,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哲学更注重和,这是积极的,恒与变,表与里也得一体内外相合。文成义认识到艺无止境,变化无常而人生有限,在艺术探索的创新求变时也要找寻守恒不变的人文依归,这需要在优秀的传统与当代生活中找到和确定,而语言形式的变化,则顺势而为,即笔墨当随时风之审美,此即道法自然。

具体创作中,绘画的意义是什么,除了作者的笔墨抒发情感与审美体验的沉浸,其如何在流传、展览和被陈设使用中产生社会文化的价值,是当代国画无可回避的。其中包含了传统与现代同题。对此,文成义有着长久的思考和与画界同仁的意见交换,从而在坦然面对创作中的新与旧,美与否,跟随时代风尚,更探源传统文脉,找到自家确立之点位和追求与坚守。他选择的是要实现艺术探索与人文回归的辩证统一。他开始更加注重绘画内部的关系和人文的精神情感问题。重回山水画创作,他仍然用既有的笔墨,但是他开始总结回顾多年的游览写生中山川的自然地理规律,以求真山真水的本质精神;并从传统居宅卷轴画陈设和现代家居观念的适应性变迁进行思考,如何让形式语言和形态呈现契合当代审美价值的主体趋向。

文成义画山水,由于青年时代受的教育影响结合了西画之法,但对国画山水的传统有着深入研究。他希望将寄情山水、田园牧歌相结合,摒弃传统旧文人画冷逸出世的排遣式小我书斋寄托,走向更深更远,人生世界在山水中,人文从自然山水和田园农耕中走来的观念,亲近自然又敬畏自然表现自然,热爱青山绿水,更从保护家园环境的自然与人文的生态可持续着眼。他的小品《1◇◇守望》中,小中见大,气象万千,人在画面中部的岩上临泉而坐,守望远方,近处山花、流溪,惜墨惜色手法简练,却热情饱满、缤纷浪漫,身后山势蜿蜒迢递,辽阔而渺远,浑然一体,而且人与岩,犹如黄山猴子观海、老人脱靴一样,有一种永恒而浑化凝固合一的意象性审美旨趣的超然。

古人认为画山水要师法真正的自然山水,要可游可居。文成义思考画派因地域人文而成立差别外,画风表现之外,画面中内容作用于观者各有态度。这看似偶然的受众审美心理探讨,却为文成义的山水创作打开了一个通道门窗的契机。那就是近乎中庸、和的诗礼人文之美与山水人文向天人合一观的整合与重新诠释。

文成义曾接触到民间旧学夫子遗老,他们教私塾懂中医也重视、讲究宅居选择,他们仿佛是农耕时代了悟天文地理的通才。大学毕业工作后,文成义也与蓝允恭、肖师荣、汤虎等研究传统哲学、建筑规划、民俗人文的学者文艺家交道友好。文化要走向纵深,必广采博收而深化。文成义开始借鉴传统哲学之理运用到了古代中医、兵法,如何君臣佐使,如何攻守进退布局。进而,关注思考民居、城郭的建筑主体与自然山川形胜的选址置入、归属、互动问题,他在具体的创作表现中,则以六法之“经营位置”的经营二字来进行理性统揽,由主次,一生二生三,山川树木点景等,形势相生,生气会集,笔墨运用上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以气韵生动,意境悠远、高深、厚重和谐为要,求取绘画的视觉美感表现和人文精神情感依归的气场调和。

如此,文成义的山水画由内容到构图及色彩都发生了变化,既有艺术,也蕴含有传统文化的思维和象征元素。其山势的走向,主从、呼应、顾盼,溪泉湖潭的位置,流径去来都非常考究,点景的房舍、亭子、桥、舟楫和山羊、牧童、浣女等,形成了一种互动亲善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信息场景。在此基础上,他希望的画将自然主体作为大场域来进行表现,山石、水泊,树木,给予人文的灵气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体现一种物华天宝的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他的这种创作理念,从其近作来看就是很好的实践证明。

(本文作者:卢鼎一,书画评论撰稿人、禅学研修者,现为重庆市现代禅画院理事、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146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156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204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213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222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228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235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244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252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259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306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313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321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328
微信图片_2024090922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