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周鹊虹:读《读史与论人——千年悖论》
2022-05-22 06:00:00 听新闻
张宏杰曾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多部文化、历史、文学著作,其中最负盛名、最典型的著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读史与论人——千年悖论》。
全书包含“人物”、“事件”、“生命”三个部分,既有对历史的真实描述与情境还原,又有对历史事件的纵向串联与深度解析,也有对生活的冷静记录与细腻思考,全书贯穿着对历史人物的悲悯意识,对历史事件的冷峻思考,对自我生命的审慎思索。
在中国,有很深厚的人物传记传统,记传是中国正史的基本体例。传统的人物传记,虽有史家笔法,但仍然是客观冷静的叙述。张宏杰的“论人”有着独特的风格。在本书中,作者写了吴三桂、曾国藩、慈禧、袁世凯、朱元璋五位历史人物,都是从非常独特的视角进入人物。比如吴三桂篇章的标题是“无处收留:吴三桂”,作者撇去了我们通常标签化的历史身份,以一种文学性的、现场感极强的方式带我们进入人物,把吴三桂和读者都放入到明末清初那段宏大的历史背景里,展现人物“既不是忠诚,也不是孝子,命运撕掉了他所有的面具……”的悲剧性命运,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张宏杰写的虽然是一个个历史人物,其实是在写“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莫言语)的人性,原本熟悉的历史人物,因为他的写作而变得生动活泼、深邃而又迷人!
相比于“人物”版块的内容,第二篇章“事件”则带有更强的概括性。作者选取了中国历史中具有典型意义或者特殊情境的八个主题,分别是科举、酷刑、满族汉化、风尘女子、成吉思汗陵墓、蒙古草原、隐士、慕古者。这一篇章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主题的梳理与思考,二是具体历史人文风物的解读与思考。在《科举之路》这一篇,作者把科举放到几千年来中国大地上的风云流变中,在分裂统一、大开大合的历史洪流中努力寻找规律与变迁,既有对科举诸多细节的精彩描述,又有拓宽时空视野、长远因果变迁的宏大叙事与细致分析。最终,进行了高度的提炼,“一个创造性的制度扼杀着创造性,一个出自公正性的设想造成了更大的不公正,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同时扭曲了人才”“这个制度使古代经典得到了完整的传承,也使古典文明陷入了颓废的怪圈”。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又有着高度的文学品质,读来酣畅淋漓!
在第三篇章,作者敞开心扉,回顾了自己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叙述自己对时代、欲望、时间、爱情等日常的感悟、体验和哲理思考,相比于前面两个篇章,带有更强的现实性和自我观照性。虽然是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和感受,仍然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思考和丰富的阅读积淀,透着生活的智慧与哲思。比如《灭蚊记》,“只有蚊子,是游击战的专家,它惯于单枪匹马,行踪飘忽,取鲜血于狡猾自私的人类如探囊取物,颇有古代侠客遗风。”一件生活中日常的细小琐事,作者却写出了蚊子独有的智慧与风范,写出了灭蚊过程的曲折反复,语言时而风趣幽默,时而严肃庄重,时而如临大敌,时而思索深沉,硬是将其写成了个小型的战斗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序言中高度评价张宏杰的文笔:“张宏杰的笔总是能如此轻松地割开时间帷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的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写历史人物就像写自己身边一个既熟悉的朋友。”确实如此,本书的写法,既有史传的真实情境,散文的细致生动,又有论文的理性思考,还有报告文学的甚至心理分析的笔法,让人读来耳目一新。
读《千年悖论》的时候,有时候感觉像是在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之时》,用一种极具现场感的方式,走向历史人物和事件,多角度地发现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人物的伟大与悲怆。
对于教师来说,这本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学养,提升我们的思考境界,更重要的是,这种讲述、分析和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非常值得借鉴的教学语言,可以提升教师的人物解析能力,实践分析能力,让教师具有更加丰盈精彩的课堂形态。
本文已发表于《中学生报》2022年5月11日第6版“教师书房”栏目。(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图/文 周鹊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