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周鹊虹:鱼里的年味
2022-01-31 07:00:00 听新闻
一年之中,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过年。每到此时,也是特别思乡的时候。作为一个外乡人,仿佛一个飘摇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有一根细细的线,牵系着家乡的人和事。每年一到寒假,总是迫不及待要回自己的家乡,即使春运的拥挤,或是冰雪的阻隔,从来都不能阻挡我们回家的步伐。
因为疫情原因,今年只能留在重庆过年,没有办法回到湖南老家了。内心的牵挂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越来越强烈。
小年过后,几位留在重庆过年的老乡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商量着找个地方去抓一些鱼来过年。几经周折,找到一个家里养了鱼的重庆朋友,而且据说鱼的品质还不错。于是,约着前去他家钓鱼。冬季钓鱼自然非常不容易,所获跟期待相差太大,于是,主人家便用渔网给我们捞了很多,大家满载而归。空荡荡的心绪,似乎一下子被填满了很多……
捕鱼,是我最富有年味的家乡记忆。
家在湖南宁乡,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分布着连绵不断的小山丘,纵横交错的河道和水塘,各种鱼类资源特别丰富。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水塘。鱼塘既有养鱼的功能,也有灌溉保水功能。我们村水塘更多,有5水塘,中间有小溪流勾连,四周是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稻田。水塘里的鱼生长在自然的天地里,特别鲜美,肉质特别好。
过年的时候,南方各地的习俗大同小异:杀年猪,放鞭炮,做年糕,贴春联……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作为鱼米之乡,我的家乡除了这些传统的过节方式之外,还有一个在我印象中很特别的内容,就是抓鱼。
秋冬季节,鱼塘水位降低,抓捕鱼也就更加容易了。村里每年都会在过年前几天组织“围鱼”。所谓的“围鱼”,就是用很大的围网去捕鱼。“围鱼”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指挥得当,也需要很多人参与、集体协作。渔网平时是一片一片存放的,每一片网大概5米长左右。根据鱼塘的大小,渔网可以一片一片的编织连接在一起。20片网,就可以织成一张100米宽的大渔网。
网准备好以后,村里主事的人会通知到每一家人,每家都要出人出力来“围鱼”。每次“围鱼”,都会变成一场盛大的村里活动。青壮年小伙子们拉着渔网,从两边下水,绕着鱼塘拉开再收拢,鱼塘里的鱼就被围在越来越小的网圈里了。渔网越大,拉网的力量也需要越大,需要的人就越多。山村的鱼塘一般靠着山坡,“围鱼”的时候,还需要跳到水中,与寒冷的塘水搏斗。收网时,一般选一个相对平坦容易捉鱼的地方。渔网继续收拢,开始的时候,水面都还很平静,慢慢的,水面开始涌动起来,被围的鱼,逐渐意识到了危险,开始紧张地跳动,随着网圈越来越小,鱼儿们的跳跃更加剧烈。
村民们拿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箩筐,都聚集在鱼塘边上,还有邻村来看热闹的,说人山人海一点都不为过。这是我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了。在水里的人,把鱼一条一条的捞进大箩筐和竹篓里,众人七手八脚喊着号子抬着到空地上。天气很冷,活蹦乱跳的鱼抬上来以后,鱼身上很快就泛起一些红色的印子。
小时候,鱼塘属于整个村子集体所有。主事的人会以一家人为单位,把鱼按大小,分成一堆一堆的,摆放在空地上。每一家都会带一个箩筐过来,把自己一家鱼领回去。鱼有大有小,分得也未必均匀,但是大家都并不在意,仿佛这是上天的赐予,不必去计较太多。
后来,鱼塘归个人承包。承包的鱼塘,要吃鱼就必须要跟承办鱼塘的人买,承包鱼塘的也就是本村里的人,大家都是熟识的,也比较好说话。但过年时,日子好了,大家都希望能够吃到大的鱼,更好的鱼,拜祭祖先需要红得好看的大鲤鱼,资源也就变得紧缺了,围鱼时哄抢的场面就更添热闹的气氛。围鱼的收尾阶段,当大的草鱼,青鱼,黑鱼,大头鱼翻出水面,人群中会掀起一阵欢呼,紧接着各家的女人便会指挥自家的男人去抢大的好的,男人们也表现出英勇的样子,不顾水打湿衣服,去抓中意的鱼。抢到的兴高采烈,没有抢到的也就是哈哈一笑,继续哄抢。鱼塘里鱼多,大家往往都能够得到各自需要的鱼。热热闹闹的气氛里,年味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相比于“围鱼”,更热闹的是“干塘”,这里的“干”是一个动词,每隔三五年,都要抽干鱼塘的水,彻底的清淤和消毒。不清理淤泥,鱼塘的蓄水能力就特来越差;不经常消毒,鱼也容易生病。鱼塘清理后,要晒一段时间,再撒上石灰,到春天来的时候,桃花水会迅速的涨满整个鱼塘。对我们来说,年前的“干塘”无疑是最快乐的事情了。抽干了水的鱼塘,最后往往只留下一条水沟,两边是深深的泥汤。人们会拿着箩筐、水桶、五颜六色的洗菜筛子、簸箕,有的穿着厚厚的连体雨衣,有的穿着长长的雨靴,不怕冷的光着脚,全部拥到到鱼塘里去抓鱼。天气寒冷,丝毫不影响人们抓鱼的快乐。
鱼塘的水沟和淤泥里,有无数的各种各样的小杂鱼,这是平时用大网围鱼围不到的。小鱼会藏在人们走过的脚印里,我们一个一个坑的去摸,每一个坑里都能摸到一把一把的小鱼,当然还有蚌壳。干塘的时候,无论是生产队的,还是后来承包鱼塘的,只会考虑大的鱼,而这种小的土鲫鱼,鳊鱼,虾子等小杂是不算在经济计算里面的。这些鱼,见者有份,只要你舍得力气去抓,谁抓到就归谁。这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充分激发了大家抓鱼的活力。在干塘的时候,如果天气还比较好,比较温暖,可以说整个鱼塘里面都是人,大家一个坑一个坑里面去抓各种小杂鱼,相互炫耀着,不时传来一声惊呼。在池塘边上嗑着瓜子看热闹的人们,不时指挥着哪里鱼在打水。泥塘里,还有那些打打闹闹的小孩。还有专门抓甲鱼的,拿着三叉头的鱼叉,沿着水塘边上一路扎过去,他们经验丰富,能够区分清楚是石头还是甲鱼,或者是乌龟,这种野生的甲鱼,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这一切,成了冬天最灵动的一个画面。仿佛是一个特别的节日,把村里面老老少少,所有的人全部都聚集到鱼塘边上了。
鱼抬回家,就是女人们的事情了。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在我们老家的过年之中,有着特别的含义。按照我们的习俗,在春节期间,杀生是比较忌讳的,所以,鱼要提前处好。储存春节初一到十五的足够的鱼,对于每一个家庭,能否过好年,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都喜欢大的鱼,鱼刺少,肉质好。把鱼鳃去掉,鱼鳞去掉,砍成大块,每一块两斤左右,够吃一顿的。当然还要留一条,用于过年和拜神用的,一般是一条完整的鲤鱼。这条鲤鱼是除夕年夜饭上的主菜。在吃饭之前,要先它用来祭祀祖先,表达慎终追远的意思。年夜晚上,这条鱼往往是不吃的,要留到大年初一再吃——寄予着年年有余的意思。
人们计划着春节期间需要用的鱼的数量,略有些盈余的准备。把鱼抹上盐之后,放在大大的坛子里。冬季气温很低,加上腌制后,不会变质,而且因为盐的腌制,鱼肉发生了特殊的变化,鱼肉会变得更加紧致,而产生一种特别的香味。每家主妇放盐的手法和轻重,也会影响到鱼的味道,每一家的鱼的味道也各有差异。人们做的鱼肉,会比实际需要的多,到正月十五出节的时候,鱼肉通常是吃不完的,而且天气开始逐渐变暖,鱼肉再也无法继续保存,人们就会把吃不完的鱼肉和其他肉类,用松叶枫球等熏做成腊鱼腊肉,又成了一个新的美味。
过年时,在我们的餐饮和饭桌上,鱼具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的。吃饭的时候,鱼是作为主菜放在正中间的,鱼放了后,再确定其他菜的摆放。鱼头和鱼尾的摆向也是讲究的,不能随意摆放。吃饭的时候,往往客人不会走出去动鱼,主人会用筷子跟客人客气的说,请多吃菜,并夹一块肋骨少刺的鱼给主宾或者长者,其他人才能吃鱼。在过去,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有些困难的人家,鱼准备得很少,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主人如果是用筷子鱼边上戳一下,让大家吃菜,没有实际把鱼肉拨开,客人也会客气地答好,并不会吃鱼。一桌饭下来,鱼肉没有夹动。在下一次招待客人的时候,仍然还可以使用,这当然有着当年生活的一种无奈和苦涩。当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早变好了,不会因为一条鱼而出现这样的尴尬的景象。
近年,家乡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农村里面,建起了一群一群的漂亮的房屋,道路修得很漂亮,鱼塘也用石头和水泥砌得更加结实稳固,人们吃得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在外工作,很多都在省城或者县城买了房子。但是每到过年之前,都还想着家乡鱼塘里的鱼的味道。家门前鱼塘现在由一名50多岁的老人承包,还是不喂饲料,还是每天背个篓子出去割草喂鱼,割一些稻草;有时候村民会把家里剩余的米糠撒一些在鱼塘里。春秋忙碌的时候,仍然还是放水灌田。“围鱼”“干塘”的时候。人们还是愿意换掉上班时候的精致衣服,穿着简朴的衣服,一起来感受这纯粹的农家的欢乐。人们还是一样想去抢那最跳的最厉害、最健壮的草鱼或者是青鱼;有很多人愿意踩在漆黑的淤泥当中,去捞取那一份欢乐。
世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生活中抓鱼的欢乐,吃鱼的习俗,依然还在乡村流转,一代一代传下来——这就是年的味道吧!
图/文 周鹊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