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凌晓明:“中国风”系列是如何历练来的?
2019-10-15 10:00:00 听新闻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当天,我所在的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组织了部分教职工家庭与学生党员代表们共同收看大阅兵庆典。现场有一些新闻传播研究的资质较深教授们,也有一批求知欲强的青春洋溢大学生们,更有一群家属代表的稚气未脱的小朋友们,共同的话题——阅兵,共同的主题——家国,共同的心愿——爱国,成了师生儿童们欢欣快乐的源泉与共识,“中国”二字是老少倾情告白的对象与关键语,家国情谊也深藏于他们三代人的脑海与心房中!
感知他们的骄傲与激动!感触他们的自豪与张扬!
作为组织者之一的我,感怀这一幕,感恩那一程!单独之时,情不自禁地翻动了自己过去的记忆,回望了自身走过的路径,蓦然发现,本人自创“中国风”系列评论文章的初心与使命,与此景不谋而合,这一时师生们于“中国”的高涨热情与家国情怀,竟然在我心里翻腾了几年,并且长时间日日月月地滚烫着我的心!
四年多来,我所形成“中国风”系列的70篇,都是以“中国”为主题的评论文章,正好作为母亲——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建构成形,恰逢其时!
这是怎样的中国情感?又是何种的中国情深?
坚持主题性的舆论引导,深厚“中国情感”,源于多年成长中自我积淀的初心磨砺与责任使然!
为什么所写文章都得围绕“中国”的命题?所要坚持的立场与感情表达有何意义?
回答好这样的问题得从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找寻答案。清晰地记得五年前,我在进行一项分析研究时发现,当时境外社交媒体中80%内容转载的国内新闻报道和线索,其中近90%为国内所传播负面内容的延伸,这样国外话语传播的局促境况极大地刺激和摧残了我的自尊!从此后立志要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国网民中作出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争取在我们国家世界话语权建设上贡献个人点滴,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本职属性;清楚地记得20年前,我因筹备重庆大学70周年校庆而奔赴半个中国,专访了包括阎肃、吴冠中、刘鹏、陈志潜以及柯召、徐僖等近二十多位院士在内的186位杰出校友,他们不仅是新中国各行各业建设们的代表,更是改革开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佼佼者,他们的爱国情、报国行、强国志深深地激发和震撼着我,并发出了多次的承诺,假以时日我定会将这样的感动和触动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效果;依然地记得15年前,我在国家机关——教育部借调工作时,亲历着领导和同仁们为民、爱民、亲民的执政理念和具体实践,我在沿海发达城市——广州挂职锻炼时,所感当地干群敢为人先、不惧困难、勇于创新、开放兼容等精神面貌和优秀品质,我在英国一大学作访问学者时,真正才体会到“中国人为什么出了国变得更爱国”的深刻内涵与朴实道理……
二十多年来的初心一直未变,且在积淀和凝重,那就是深厚的爱国情感,相信总会有迸发和释放,不是偶然去为,而是一种必然!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代新人的培养重任,以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身体力行做些客观而真实的理论阐释、事实梳理和道理阐述等以解惑释疑,还原和表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全面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对任何从业者而言,既是责任,更是初心;不唯自加的任务,而是自然的初心!当采访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校友们、贵州偏远地区煤矿开采及水电工程的建设者、云南边陲地带守边防的奉献者、甘于寂寞从事强国研究的科学家们,哪一个不以实际行动彰显着“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精神内核?他们热爱祖国、挚爱事业、投身改革让人赞叹,令人动容!我要为他们家国情怀彰显出去的义务履行,叠加和累积压力会很大,但初心不能改;不经历者自不知!当身处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与日俱增之时,总会比较多方的所存在差距更需要奋力追赶时,总要不经意地追溯着一百多年前祖国被欺凌被侮辱的一幕幕时……这种难受更易加重自我保护的斗志,那样窘迫更会让内心发出必须强大的决心!
秉持系列性的网络评论,深重“中国情感”,发自持续行程中他方激励的日月积累与期望承载!
怎样才能为中国的世界话语权建设做积极性努力?持久不断的动力来源于何处?
探究这样的命题和探索如此的过程,不能三言两语就能表述清楚的,也无法以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路径来概括,而把个人的工作性质、理想追求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未尝不是一种较为恰当的方式和良好的路径。对于我而言,幸运的是,有着长达十多年宣传思想工作的铺垫积累,有着重大较早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好的氛围环境,有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治国理政和对外传播的政策机制……八年前开始涉足网络评论领域,但传播和影响效果甚微,借用平台和组织的力量,真正起步“中国风”系列文章是在四年前,伴随着“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的召唤应运而生,“传递网络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则成了挥之不去的意志使然。我深知,此路虽难且陡,但血是热、心是烫的,就没有坚持不下的借口,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间断地在《环球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发表时政类网络深度评论文章累计100余篇(24万字,其中自创的“中国风”主题涉及“中国担当”“中国自信”“中国干劲”“中国力量”“中国情怀”“中国旋律”“中国骄傲”“中国道路”“中国引擎”“中国使命”“中国姿态”“中国正气”……)。在今年国庆前以这70篇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表达个人的献礼!
这些年,本人围绕国家重大政策、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等主动发声,传递正能量,把自己对祖国满腔热情和一片赤心倾注在文字上,泼洒在文章里。白天有繁重的管理工作根本没有空闲来思考和写作,那就利用上下班路途的机会来构思,用晚上的时间来撰写;工作日的晚上没有空,那就尽力在周末或节假日来完成。因把握新、准、正,有时不得不夜难以寐,来积攒思维和抒发情感;因追求时、度、效,有时不得不通宵达旦,来掌握动态和码字行文。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与会代表时,发生的“一握”“一让”“一请”感人场景,当晚CCTV-1《新闻联播》播放,连夜所写的文章后来被教育部和中央网信办评为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5名90后组成的中国钢管舞国家队在国际钢管舞运动锦标赛中,因赛事主办方没能悬挂中国国旗,文章《为国旗弃赛的行为给“中国骨气”加码》获得了2016年度“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百篇网络正能量文字作品”;带着质朴的情谊和真挚的情感,多次观看《点赞中国——2016—2017“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展播特别节目》时饱含激动与感动的泪花,所写的《点赞中国!请“母亲”接受我们的微笑和拥抱》被上级组织广为传播……我懂得,“中国风”系列的不断更新,深藏着各级组织的关怀备至和众多网友的真情支持,连续三年获得的“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称号等,是他们持续激励和默默鼓励,让我日积月累的情感在升华,期望承载的诺言在兑现!
把持自发性的思想启发,深沉“中国情感”,出于不断前进中自己鞭策的感情驱动与使命追求!
怎样把党的要求、事业追求和个人谋求做到结合与统一?如何发挥思政工作者的本质属性?
在启动“中国风”系列文章之初,我就定位并努力去做“力求将理论研究与特色实践有机统一,将宣传阐释与网言网语有机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是高校思政干部的主要履行职责,在此指引和要求下,就必须强化理论研究,着力理论宣讲,发力实践探索;基于团结网民、引领风尚和舆论斗争三个网络正能量要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必须倡导阳光、引导舆论、服务空间、积极作为。为此,在没有任何要求和安排下,自觉地和自发地依据形势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以中国情感落下地为依托,以思政干部履好职为己任,以社会需求导好向为基本,以人才培养作贡献为根本,于是,四年多来,我学会了坚持每日对国家大事的了解思考和对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重要讲话精神的主动学习,习惯了《学习强国》的每日学习和《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经常性评审;习惯了夜晚人静时清晰听见小区里不时传来的清脆虫鸣声;习惯了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射到我的电脑桌前......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网络化社会,也是一个舆论监督越来越具体的网络性社会,更是一个公众表达权和参与意识空前提高的网络型社会。积极发挥网络评论的主旋律弘扬以及在舆论引导中的效用,就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得团结、稳定、鼓劲,给人信心和力量。在“中国情感”与网络舆论引导的结合上,尝试着开垦网络思政工作特别渠道和创新路径,勇担思政工作者引领网络风尚的使命担当,我只是在组织的关怀下而摸索,且一直在路上。不论是受邀参加了多次“网络名人进军营”活动的发声发言、公益讲座和情感传递,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宣传研究”课题的理论探究;不论以实名制旗帜鲜明地对网络上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勇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还是在网络特殊类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学科建设、创新育人的探索;也不论希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上作些自身努力,还是为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付出些个人汗水和智力……做了点思想进步的引领启发,干了些精气神的倡导鼓劲。显然,这之前自创“中国风”系列文章的作用还很弱、很小,自己付出与努力还很不足、不好,距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在提供思想引领、满足大众关切、服务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责任与担当,其路尚远,且行奋进!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伟人邓小平和诗人艾青的话与诗,感动了几代的中华儿女无比爱国之心!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爱国情感的满腔热枕和豪情俊逸!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更是“中国情感”凝聚和爆发之年,响彻于祖国大地各个角落的《我和我的祖国》激昂旋律,荡漾在世界范围华夏儿女心底里的“奋斗吧,中华儿女”群情兴奋,有力证明爱国无须低调,表白就该外扬。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中国情感”,深厚、深重而深沉!无数的中国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深爱,以不同的贡献向祖国作告白,而我则以四年来70篇自创“中国风”系列的网络评论文章,来记载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钟爱和对岗位的挚爱!
图/文 凌晓明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专家,副教授。为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10人之一,省部级人才),教育部2024年“网络教育名师”(10人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网《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评审专家,智慧星光智库研究院“特约专家”,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重庆大学区域经济与科教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一级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大学“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学科方向特聘教师等。
获中宣部“全国舆情信息先进个人”;中央网信办“全国优秀网评员”;获选为2019年各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中全国“党员干部个人案例”(40个之一,发布排第一);连续三年获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百名“榜样”称号;第14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授予为“网络评论自创‘中国风’系列成果奖”等。近几年来,在《光明网》、《环球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发表网络深度评论文章120多篇(其中88篇形成了“中国风”系列),全网联发网评文章为60篇,各中央及省市主流网站全文转载6000余次,其中12篇入列全网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的TOP100榜单。获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百篇文字精品2篇,第一、三、四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2篇和二等奖1篇,重庆市教改一等奖,教学成果奖5项等。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主编4部,独著《唱响网络正能量——网络宣传研究范例与阐释》,被认为“可以填补思政课辅导书、优秀网评成果等领域的一些空白,是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解的一本通俗读物。”牵头和主研的教育部、重庆市重大课题在内省部级等各类课题16项。近些年来负责团队获奖或表彰(扬)上百次,为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等国家三部委及重庆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