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重庆市北碚区林下经济全面“开花”

2024-07-17 14:13:08 来源: 华龙网

重庆市北碚区地处缙云山麓,森林覆盖率达53.16%,成功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近期,在《重庆市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行动方案》指引下,该区通过积极探索林权档案数字化、林地多因子基准定价、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两山”转化路径等改革措施,让林下经济全面“开花”,被重庆市林业局列为典型做法在全市推广。

黛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效果。
黛湖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资料图

巩固确权成果,推动林权档案“数字化”

近年来,北碚区发放林权证5万余本,登记面积30.21万亩,分股不分山占比65%,约19.7万亩,让集体林产权进一步明晰。同时还完成纠纷调处118件,解决了一大批林权遗留问题。实现了全区集体林权承包规范合同实现全覆盖,推动林地经营权依法流转和再流转,累计流转集体林地2万余亩,流转金额1500余万元。

坚持规范便捷,推动林权服务“高效化”

北碚区先后制定了《北碚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北碚区林权抵押贷款登记暂行办法》《北碚区农村林权流转方案(样式)》等配套文件,使林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并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开展林权交易平台推广和相关政策宣传,指导流转双方规范使用《集体林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保障林地流转双方公平合理交易。

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选派21名林业专家深入镇街、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培育乡土专家和林业技术能手,及时解决林业生产技术难题。落实采伐“减证便民”措施,对林农小额采伐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目前,累计发放林地类不动产经营权证47本,登记集体林地经营权面积3365亩。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林业产业“品牌化”

北碚区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地流转多因子基准定价模式,培育了一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其中:专业合作社102个、森林人家28个、涉林企业226家,蜡梅、花卉苗木、“以竹代塑”、森林康养、林下种植等产业初具规模。

其中“以竹代塑”产业,就以探索新型材料研发为切入点,依托6100公顷竹类本底资源,支持竹缠绕、竹原纤维、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实施重庆竹缠绕生产基地项目,大力开展“以竹代塑”产业科技研发,申请专利近20项,年产能达2亿元。

在森林景观资源方面,金刀峡镇小塘村流转集体林地2598亩,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涌现出金刀岭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和金刀侠隐、渔樵耕读等一批优质民宿,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解决就业100余人,实现村民就业增收约360万元/年,每年股份分红42.7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分红15万元。

加快“两山”转化,推动生态补偿“多样化”

一方面,在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在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居住地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或处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实验区内开展生态搬迁试点,将原住居民的集体林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所有的土地权益全部交回集体,由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将其权益折现,按照补偿标准一次性给予补偿,顺利推动完成203户520人搬迁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区位非国有林赎买,累计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非国有林生态赎买5100余亩,赎买金额1071万元,赎买后林地由赎买方集中统一管护,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进一步缓解了生态保护和林农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严格执行国家、市生态公益林补偿相关政策和程序,将全区15万亩集体林地纳入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年均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00万元,让林农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得到实惠。

华龙网首席记者 杨洋

责任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