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 了不起的“渝将”-华龙网

百姓故事 | 了不起的“渝将”

2024-06-26 06:00:01 来源: 华龙网

渝将1000x500
记者手记

以技报国——择一事,终一生!

偌大的赛场,杯盘轻碰声阵阵入耳,手腕翻转间,一杯由细腻奶泡绘制的拉花咖啡便已成形。这是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咖啡制作项目的比赛现场,代表中国“出战”的,是重庆本土选手熊哲。

“发挥还不错,我给自己打个九分!”赛后熊哲笑着说。

6月24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渝拉开序幕,共有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590名选手、裁判和有关人员报名参赛参展参会。在他们中间,重庆选手共4名,除了“优雅咖啡师”熊哲,还有立志“言传身教”的老师陈权;“爱闯关”的黎思吟以及用指尖“舞蹈”的覃慧。

赛场上,他们意气风发,以技报国。赛场后,是数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训练。让我们一起来看这场全球“比武”中的“大渝小将”,如何有勇有谋,亦柔亦雅。

“勇”将 

黎思吟的“坚持”:我也行!

勇者,无畏也。

19岁的黎思吟是重庆建筑技师学院学生,参赛项目为数字建造,重庆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这是她个人履历上的“标签”。这位长着一张娃娃脸,素面朝天的女选手,总透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录视频都不笑,是记者对她的第一印象。但一开口,她重庆妹子的“火辣”却立刻“暴露”:“我觉得自己发挥得不错,赛场上也‘勇’得很!”

黎思吟说的“勇”,指的是6月24日的赛场上,因获取题目时需要帮助,情急之下,她自己找到裁判,一通竭尽全力的“口语”输出,对方却仍未听懂。

“我紧张惨了,其实应该马上申请找翻译,再沟通。”事后黎思吟笑着说,虽然后来问题因翻译到位而圆满解决,但也正是这“勇”的个性,成就了现在的她。

“其实一开始,我是想学游戏设计的,但当时学校还没有这门课,就选择了数字建造。”黎思吟说,理由很简单:这个专业要用电脑。“说白了,这个专业就像是在电脑上搭一座房子,不仅要漂亮更要实用、耐用。”在黎思吟如今看来,每设计并成立一个模板,就像是通关了一个游戏,令她兴奋。

除了选专业,她认为自己干得最“勇”的事,就是加入集训队。

16岁,黎思吟进入重庆建筑技师学院学习,集训队的人才选拔让她产生了“试一试”的念头。理由仍然是:可以用电脑。

就这样,凭着一股子对“电脑”的热爱,她紧跟老师的节奏完成任务,留在了训练队。又凭着对“通关游戏”的执着,哪怕熬通宵,也坚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参赛题目。

时至今日,她不仅获得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数字建造”项目优胜奖等荣誉,还能代表国家“论剑”世界顶尖技能人才。但黎思吟直言,最让她骄傲的却不是这些。

“中考失利后,我爸就像是放弃我了一样,想让我学门技术有口饭吃就行。”对当年的迷茫,黎思吟说得坦荡,她也一度消沉。直到在学校李晓倩等老师的指导下走上市级,乃至国家级的赛场并获得荣誉后,她才渐渐有新的“通关”目标。

黎思吟永远记得,在2023年春节的家中,此前一直对“未来”绝口不提的父亲,开始兴奋地给她规划更宏大的未来。

“闺女,我觉得你以后甚至可以出国去比赛,去学习,把技能技术带回来造福国家。”父亲的话很朴实,却深深刻在了黎思吟的心里。于是,她在父亲逢人便夸的自豪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去更高的赛场,学更多的本事,以技报国。

“谋”将 

陈权的“尝试”:走一走学生的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陈权看来,当老师就是要为学生“谋”一个锦绣未来。这也是他此次参赛的初衷。

陈权,26岁,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教师,从教3年,参加的比赛项目是轨道信号控制技术,该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如自动开关的电梯门、轨道门,也运用在智能电器电路的自动化功能中。

赛场上,一贯以师者身份沉着冷静的陈权也紧张了一把。尤其刚拿到题目时,连他也花了20分钟来了解电路,才着手设计,好在慢慢地进入了状态。

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在第一场比赛时,陈权就展现出了自己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提前半小时便完成了考核。

03-陈权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教师——轨道信号控制技术(石涛 摄)

“其实,我参赛就是想走一走学生的路,用他们的视角看一看赛场。”陈权说,只有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理解他们。所以,哪怕刚开始还有些“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顾虑,但他依然选择放下师者身份,走进赛场。

在他看来,不管结果如何,这场比赛已经让他收获丰硕。

“有一次,我的学生在参赛期间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在比赛即将完成时,他忘了接通一个电源开关,导致整个测试最终失败,我当时非常生气。”陈权认为,这样的粗心是不应该被理解的,直到他自己也走上赛场。

2023年,陈权参加了行业大赛,紧张、高强度是他的赛场“初体验”。比赛结束后,他突然对学生的“粗心”释怀了,他说:“在那样的环境下,什么错误都是有可能犯的。”

怎么规避?就是他这位老师需要替学生“谋划”了。

从赛场回到学校后,陈权开启了对学生的“缩时”训练:把1个小时的任务压缩到55分钟,再压缩到50分钟或者45分钟。有了平时的积累,赛场上的学生们明显不再赶时间,放在认真仔细上的精力也越来越多。

“我最骄傲的学生,已经拿过国赛一等奖了。”说起自己的爱徒,陈权止不住地笑起来,满是自豪。

陈权于2021年7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在任教期间,他发现要真正实现轨道信号控制技术的突破,不仅要有很专业的知识,还要懂编程。

“只懂编程,不懂专业,程序就会出现偏颇,反之程序实现不了,只有‘两手抓’才能真正实现落地实践。”而陈权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周末等休息时间,报名编程学习班,从0开始“升级”自己。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言传身教,让实训室的学生们看到了学习技能,为国争光的希望。在陈权参赛的报道下纷纷回复:陈老师,加油!

“就像我选择这行的初衷,是因为中学时一篇关于青藏铁路的课文说,这条铁路是修建在世界屋脊上的奇迹工程。我希望学生们,也能通过学习技术,成为报效国家的奇迹人才。”说起自己的赛场“初心”,陈权充满了动力与厚望。

“柔”将 

覃慧的“韧性”:要走向更大的舞台

柔可以似水,也能利如刀枪。

一丝不苟的盘发、整洁制服、姣好的容貌、精致的妆容,一开口,声音温和,落落大方。这就是覃慧,柔美得能让人一眼猜出,她参加的一定是美容项目。

覃慧,22岁,来自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校。她所参加的美容项目是观赛最多的项目之一,包括高级面部护理+mini手部护理,简单面部护理+身体护理,法式指甲+化妆三个模块。

赛场上,覃慧举手投足沉着冷静。白炽灯下,她不紧不慢地轻轻挥动着化妆刷,一笔一划,精准到位。随着笔触不断抬起落下,一个色彩鲜艳、利落干净的妆容很快便成功“出炉”,惊艳全场,连模特本人都禁不住啧啧称赞。

任谁也看不出来,化妆并不是覃慧的强项。“化妆非常需要审美,这一方面我还有所欠缺。”为了弥补短板,覃慧时常看电影、名画和时装秀,从中汲取灵感,学习对美的表达。赛后,她说得温柔又谦虚,与赛场上的落笔时的果决,提笔时的精准判若两人。

02-覃慧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校学生——美容(石涛 摄)

回忆从前,覃慧与“美”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小的时候:“妈妈和阿姨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换着花样地打扮我,把我当成真人版的‘洋娃娃’。”

大概就是这样的环境,让覃慧从小就对美丽的事物很感兴趣,大学也如愿就读了美容专业。但要在几年时间里,从一名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成长为行业顶级赛事选手,光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这背后,覃慧付出了异常的艰辛努力。

入学第一年,覃慧就通过选拔进入了集训队。但刚训练时,在一堆天赋卓绝的“种子选手”里,她并不突出。

比如,每当训练贴睫毛、画指甲等微操项目时,覃慧总是练不好,学了很久也没有学会。“当时想过要不干脆放弃算了,但还是不甘心,想着再坚持一下,再试试看。”

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覃慧给自己开启了“魔鬼训练”。一个晚上要画几十对指甲,画完之后抬起头,久不活动的颈椎咯吱作响;为了做好身体护理的脱毛环节,光是涂蜡,她一天都要练上几百次。

美容比赛动辄一两个小时,对选手的体能也是一大考验。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每天早7点,覃慧还要体能训练,扎马步、俯卧撑、手部操轮番上阵。白天主体技能训练过后,晚上她私下又得复盘一遍,并且加练彩绘等不需要模特的技能。

说好的“再坚持一下”,一不小心却坚持了几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下,时至今日,凭着这韧性,覃慧已获得过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美容项目金牌。

回望过去,当初与她一同进入集训队的人里,有不少都中途放弃退出了。为什么覃慧可以坚持下来?“因为我喜欢不断突破舒适圈的感觉,也渴望走向更大更远的舞台。”覃慧回答,她告诉记者,柔可以似水,也能韧如刀剑。她要做国家的“利器”,用技能回报家乡和祖国。

今年3月份,覃慧已经拿到了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9月即将赶赴法国里昂参赛。她真的一步一步走向了更大更远的舞台!

“雅”将 

熊哲的“心事”:让中国的“香气”漂洋过海

雅士,也能行报国之路。

“滋——”咖啡制作赛场上,落针可闻,只有咖啡豆研磨机的声音格外清晰。装饰、摆台、研磨、萃取……赛场上,熊哲身穿围裙,表情专注,一举一动优雅流畅。随着咖啡缓缓倒入杯中,花香与果香柔和交织,蔓延开来,引起观赛者们的啧啧称赞。

熊哲25岁,重庆市公共卫生学校咖啡课教师,也是本次咖啡制作比赛中唯一的中国选手,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在媒体的镜头和观众的注视下,他依旧不改“优雅”本色,有条不紊地为评委讲解着,从容沉稳。

单看赛场上的熊哲,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他还只是个对咖啡一知半解的“门外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咖啡都是又苦又涩的,曾经的我也是这样认为。但当你真的遇到一杯精品咖啡时,就会发现咖啡真正的魅力。”熊哲说,他是在2019年遇到的属于他的那杯精品咖啡。

彼时,熊哲刚结束在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酒店管理系的学习,回到国内后,许久不见的朋友诚挚邀请他去家中品尝咖啡。盛情难却之下,熊哲只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前往。

04-熊哲  重庆市公共卫生学校教师——咖啡制作(石涛 摄)

朋友热情地拿出了两款精品咖啡豆招待,兴致勃勃地介绍它们的独特之处。起初熊哲还不以为意,但随着制作流程一步步推进,一股霸道的果香突然席卷而来,“第一次知道原来咖啡可以这么香”。由此,探索咖啡制作的大门在他面前缓缓打开了。

爱上咖啡后,熊哲仿佛首次陷入热恋的毛头小子,充满热忱和动力,俨然一个“咖啡痴”。

对咖啡一窍不通,他就自己报名上培训学校,每天练习做咖啡,直到把自己练成咖啡课老师。拉花拉不好,他就天天拉花七八个小时,从桃心、树叶练起,直到能在10厘米宽的咖啡杯中画龙、画凤凰。为了更好地理解咖啡专业术语,回国多年他还依然保持着练习英语的习惯,脱口而出便是一连串专业表达。

但时间一长,熊哲就更想把中国本土的咖啡推向世界。为此,他在参赛作品中采用了云南保山的咖啡豆。

不仅如此,在这次咖啡制作比赛中的创意咖啡环节,熊哲带来的作品就特地融合了云南的茶叶、巨峰葡萄和台湾的文旦柚。

“我准备了一个月,反复挑选、搭配、实验、品尝、推翻,最终制作而成。”熊哲为这款咖啡命名为“仲夏夜”,是他记忆中小时候在故乡夏天的傍晚,躺在葡萄树下乘凉的美好回忆。

“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中国的好咖啡!”是熊哲参加本次比赛的初衷,而让咖啡为更多老百姓创造价值也是他的“心事”。为此,熊哲还将他负责的培训学校打造成了国家级残疾人培训基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致力于为下岗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人群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也是想通过一杯咖啡,‘调饮’他们的美好未来。”熊哲说得坚定。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即将落下帷幕,但重庆技能青年们向前走的脚步却不会停止,未来,更大的赛场也在等着他们“技动天下”,为国争光!

华龙网记者 姜念月 林红 王旭睿/文 石涛 辛飞 杨琦/图 林楠/主持

责任编辑:余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