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国家级非遗木洞山歌剧《爷爷的山歌》将首演
巴南区木洞镇打造的首部木洞山歌剧《爷爷的山歌》将于6月17日在巴南文化艺术中心星光剧场进行首演。

首部国家级非遗木洞山歌剧《爷爷的山歌》将首演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2022-06-10

6月9日,记者从巴南区获悉,巴南区木洞镇创新性打造的首部木洞山歌剧《爷爷的山歌》,将于6月17日在巴南文化艺术中心星光剧场进行首演,后续计划在木洞河街沈福存剧场常态化演出。

木洞山歌是传唱于木洞古镇的民间歌谣,发源于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经汉代的“巴子讴歌”传承,盛唐时期的“竹枝词”传唱,在明清时期演化形成木洞山歌。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以来,木洞镇已三次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爷爷的山歌》根据木洞山歌传承人喻良华和秦萩玥的真实经历改编,以高良、高可这对爷孙围绕山歌传承的亲情故事,孙女高可与留学生文阳围绕山歌创新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叙述,讲述了随着时代变迁,木洞山歌在传承与发展中所经历的困境,以及各级主管部门、山歌传承人们在将“土味”山歌传承出“新意”上的“破”与“立”。

《爷爷的山歌》全剧设计时长30-50分钟,采用小型剧的形式,由“开山修桥取小娇”拉开序幕,“一里码头游子归”“一场比赛两行泪”“田头长得有山歌”“日子就在歌里过”这四幕层层推进,并将最具代表性的高腔山歌、禾籁、盘歌、啰儿调、小调等搬上舞台,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带给观众别样的木洞山歌体验。

木洞镇镇长刘松介绍,近年来,木洞镇一直致力于“木洞山歌”的传承与保护,巧用“非遗+”模式擦亮“木洞山歌”国家级“非遗”名片。木洞山歌演出团队七进央视、四上国家大舞台,荣获全国农民文艺汇演金穗杯等奖项;收集整理山歌遗产资源3000余首,拍摄项目及专题片3部,出版《木洞山歌》《木洞禾籁》等书籍教材,培养国家、市、区级传承人15人,发挥艺人带培作用,师徒传授200余人,每年培训民间文艺骨干500余人。

重庆日报客户端陈维灯 通讯员 朱燕园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首部国家级非遗木洞山歌剧《爷爷的山歌》将首演

2022-06-10 07:22:35 来源:

6月9日,记者从巴南区获悉,巴南区木洞镇创新性打造的首部木洞山歌剧《爷爷的山歌》,将于6月17日在巴南文化艺术中心星光剧场进行首演,后续计划在木洞河街沈福存剧场常态化演出。

木洞山歌是传唱于木洞古镇的民间歌谣,发源于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经汉代的“巴子讴歌”传承,盛唐时期的“竹枝词”传唱,在明清时期演化形成木洞山歌。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以来,木洞镇已三次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爷爷的山歌》根据木洞山歌传承人喻良华和秦萩玥的真实经历改编,以高良、高可这对爷孙围绕山歌传承的亲情故事,孙女高可与留学生文阳围绕山歌创新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叙述,讲述了随着时代变迁,木洞山歌在传承与发展中所经历的困境,以及各级主管部门、山歌传承人们在将“土味”山歌传承出“新意”上的“破”与“立”。

《爷爷的山歌》全剧设计时长30-50分钟,采用小型剧的形式,由“开山修桥取小娇”拉开序幕,“一里码头游子归”“一场比赛两行泪”“田头长得有山歌”“日子就在歌里过”这四幕层层推进,并将最具代表性的高腔山歌、禾籁、盘歌、啰儿调、小调等搬上舞台,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带给观众别样的木洞山歌体验。

木洞镇镇长刘松介绍,近年来,木洞镇一直致力于“木洞山歌”的传承与保护,巧用“非遗+”模式擦亮“木洞山歌”国家级“非遗”名片。木洞山歌演出团队七进央视、四上国家大舞台,荣获全国农民文艺汇演金穗杯等奖项;收集整理山歌遗产资源3000余首,拍摄项目及专题片3部,出版《木洞山歌》《木洞禾籁》等书籍教材,培养国家、市、区级传承人15人,发挥艺人带培作用,师徒传授200余人,每年培训民间文艺骨干500余人。

重庆日报客户端陈维灯 通讯员 朱燕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