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春:最清楚现代汉语新诗“家底”的人
诗人们出了诗集,基本上都不会忘了给刘福春“刘老师”送一本,相当于起到“存档”作用。国外研究中国新诗的汉学家大都知道他的名字,到中国来,第一件事情,往往就是找刘福春。因为中国新诗的“家底”只有他最知道。
刘福春
上世纪80年代初,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刘福春,既因工作需要,也是个人兴趣,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中国新诗文献资料,延续至今。近40年来,刘福春已收集了大量诗集、期刊、报纸、诗传单、手稿、诗人档案、诗海报、诗人名片等。其中包括“七七事变”诗传单、刘半农1933年编辑出版的《初期白话诗稿》、《诗刊》特制大字本、谢冕等人所编写的1949年以后第一部新诗史手稿等“文物级”史料。
收藏为刘福春的文学研究带来很大的益处。至今,刘福春主编或者参与编撰的新诗研究著作已达20余本。其中包括《中国现代新诗集总书目》和《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以及近300万字《中国新诗编年史》。“其中95%以上的内容,都来自我自己搜集的一手资料。”如今,该书已经成为业内研究者的必备文献集和工具书。
从2015年开始,刘福春与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的学者李怡合作,共同主编《民国文学珍稀文献集成·新诗旧集影印丛编》。收入了包括郭沫若《女神》初版本在内的早期全部新诗集。其中收录的徐志摩诗集《志摩的诗》,便是刘福春所藏1925年徐志摩自费排印的线装本。
这些收藏此前主要是放在刘福春在北京的家中,储存空间非常有限,查找非常不便。2018年,刘福春受聘为川大特聘教授,他将自己全部的收藏带到川大,建立“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让这些珍贵文献,服务于更多人。收集、整理文献,一般看来,是琐碎、枯燥的事情。但刘福春说,“收藏和研究给我的生命带来极大的丰富。我非常快乐。”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张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