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春牛起舞”励勤耕
新民春牛舞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叫牦牛舞、玩牦牛,是垫江县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的寓意,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据史料记载,新民春牛舞大约和龙灯的起源在同一时代。《垫江县志》记载,垫江“舞龙”始于明末清初。巴蜀在明末清初100余年间频繁的战乱、天灾后,垫江数十里绝迹人烟,当时的政府采取大规模移民的方式充实巴蜀乡民,史称“湖广填四川”。所谓巴蜀“巴地多楚风,楚地多巴俗”的文化状况也是在“湖广填四川”后,巴蜀、荆楚、中原文化的交融中形成的。现在的垫江新民春牛舞是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和延续的。传至今天只有垫江县新民、桂溪、坪山三个乡镇还有这种传统技艺。
新民春牛舞所用的草牛由牛头、牛身、牛尾几个部分组成,以慈竹、牛皮纸、棕、帆布为主要原材料扎制完成。头部特征非常明显,突出的大眼与弯曲向上的角形成强烈对比,眉毛粗大,两眉之间呈刀背形凸起,两腮呈圆形外张撑开,下巴上使用麻绳饰作牛胡须,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制作草牛首先要选竹,并把竹子划成方竹备用;接着扎制牛头,用划好的竹条按照牛头的形象扎制;再将备用的牛皮纸裱糊到扎制的牛头上,用颜料描画出牛头形象;最后上凡立水,防止破损。
扎制牛身,首先用麻布或者帆布剪裁出牛身的形状,用特制的钢针将棕撕成的牛毛缝制到牛身上;然后扎制牛尾、穿牛鼻绳;最后制作牛头的把手,连接牛头、牛身。
新民春牛舞除扎制技艺较为复杂外,其舞蹈动作也十分活跃、变化多端。表演人数一般有三人,两人披上用棕和竹扎制的茅牛扮演茅牛,一人则身背背篓,手拿青草和牛鞭扮演牧童,一边喂草、逗牛,表演中茅牛有打滚、吃草、跳跃、滚圆场等动作,在配以跳跳步、弓步等动作,表演时还会配合打击乐一起表演,野趣盎然。
垫江县春牛舞第五代传承人彭成林介绍,春牛舞以前是立春的时候跳,为了庆祝来年的丰收,现在就是过年春节的时候跳,大家一起高兴,热闹。
新民春牛舞在扎制技艺和舞蹈动作、音乐等方面内容都十分丰富,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新民春牛舞已被垫江县委、政府列为民间文艺保护计划。
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柏青青